首次“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2019年之前实施)显示,73992名17岁以下儿童与少年中,3.2%被确诊抑郁障碍,4.8%被确诊焦虑障碍。2022年6月发布的《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则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
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医社”合作模式,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5月16日,2023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联盟工作会议召开,来自浙江省教科院、浙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儿童医院、杭师大医学部、萧山医院等10家医疗、教研机构的十几位相关领域专家与杭州师范大学30余所附属学校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杭师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骆宏进行讲座
“心理健康促进同心圆联盟”成立
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会上,杭师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牵头发起成立了“心理健康促进同心圆联盟”。“成立这个联盟,是希望通过互动平台促使研究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社区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整合资源,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评估诊断、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行为训练、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等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杭师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骆宏表示,未来,联盟将通过学术讨论、培训督导、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全面提升联盟成员单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综合服务能力。
“我们发现,现在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确实比以前多了,比如焦虑、抑郁、行为控制力弱,这当中既有自身成长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杭州学军小学副校长李勤说,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排查,也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校指导,提高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我们加入同心圆联盟,也是希望获取更多专家资源,帮助我们提升心理筛查的科学性跟有效性,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杭州师范大学天空之城小学校长王伟文表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异常很可能与不良家庭环境有关。“我们碰到过一个学生,上课总是坐不住,经常趴在地上,或者是在班级里走动,无缘无故骚扰其他同学,在对他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的家庭成员间经常发生矛盾,父母在闹离婚,爷爷有家暴行为,种种因素促成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异常。” 王伟文说,同心圆联盟中不仅有许多兄弟学校,也有专业的医疗机构,“我们可以通过分享个案,相互学习优秀的经验,并且得到专业医疗机构的指导,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更高效、更专业。”
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光靠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庞红卫认为,目前,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症状的认识以及主动求助的意愿不够。“有的孩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家长没有重视,耽误了治疗;有的孩子治疗疗程还没结束,家长就自作主张地停药,没有持续地干预,这些都会让孩子的症状无法得到缓解或者加重。”他呼吁家长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处理碰到的情绪问题。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庞红卫发言
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医社”合作模式?
专家形成六点共识
杭师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骆宏告诉记者,此次会议围绕构建“家校医社”协同联动机制,打造有效的心理健康区域治理模式形成了六点共识:
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为此,有必要在中小学推行“家校社医”四方协同的学生心理健康生态圈。通过心理健康教师设岗定编,强化学校的主体作用,推动学校充分整合相关的家庭教育资源、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与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打造学校精准帮扶、家庭全力配合、专家医生支持、社会机构融入的共营育人范式。
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有必要依托学校家庭教育平台,落实学校家庭指导师主动介入制度,有效提升家庭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防范意识。特别是前置家长和教师的心理科普,提高对危机事件的敏感度。同时最大限度争取家长的支持,通过赋能家长,让家长在家校协同中能配合学校,提升行动的主动性。
学校教师人人参与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保障。为此,有必要最大化“党建引领”的效用,强化教师的育人主体地位,推行低强度心理干预的普及,做到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全员两支队伍整体心理介入能力的综合提升。学校内要做到有一支相对专业的心理支持团队,履行日常巡班、个别咨询、每周与班主任访谈、定期指导家长的职责。同时,做好在学生支持体系内的对接和反馈,实时掌握学生动态。
“社医”两支力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补充。为此,有必要引导社会参与,配足配强校外“社、医”两支队伍,做好预防与治疗的衔接,为高危与问题儿童青少年群体提供健全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不稳定因素的早期研判预警以及高危学生的及早介入是减少恶性事件发生的关键举措。为此,有必要对已有恶性事件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寻找潜在规律,并通过个别咨询、小组辅导、家校沟通会、入户指导、医校合作等各种形式精准介入,减少恶性事件发生。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是赢得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动权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中要贯彻发展性辅导理念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健全心理问题监测和预警机制,培训专兼职教师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结合社会和专业医疗机构力量做好主动干预处置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