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诱惑是生活的一部分。你会经常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是相互冲突的。例如,想要选择美味的甜点但应该坚持节食,想要玩电子游戏但应该学习,或是想要看电影但应该去健身房。这些时候,你或许会渴望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推进自己的长期目标。成功抵制诱惑,或者说,拥有更高的自制力*,可能是你努力的目标。我们的文化普遍推崇更强的意志力,并弘扬自律的价值,扫一眼书店里的自助图书区就能够验证这一点。然而,笔者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描绘出一个更加有趣、微妙的故事——高度的自制力有利有弊。


*译者注

自制力,即自我控制(self-control),涉及能够控制一个人的反应和行为,以克服强烈的内部倾向或外部诱惑,以进行更合适或更需要做的事。


不出所料,过去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高自制力的积极结果和影响上。研究发现,更高的自制力对个体是有益的,比如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成就[1]、在关系中也更为成功和满意[2],并被同龄人认为更加可信[3]。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凸显了自制力的优点,与流行文化中对意志力的吹捧相一致。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制力并非一种单纯有益的特征,它也有着多种弊端。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更谨慎地看待这种特质(trait)*以及我们对高自制力的追求。


*译者注

特质(trait),与时刻变化着的状态(state)相反,是个体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图片

- Ryo Takemasa -


高度的自制力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交和名誉上的代价。想象一个典型的勤劳者:总是早早起床,从不允许工作分心,坚持严格的饮食、预算和锻炼计划。因为他们的决心和自律,你或许会认为他们很有抱负。但出于同样的原因,你或许也会认为他们机械化、无趣、易怒、甚至是冷酷。事实上,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4],我们向参与者展现了一位被描述为拥有高度自制力的人(与我们刚才给你描述的相似)和一位自制力处在平均水平的人,并询问他们对那些特质有什么看法。我们发现,平均而言,参与者认为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更像机器人,而不那么热情。此外,他们认为按自己冲动行事的人更加真实、真诚——换句话说,他们认为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不像人类[5]


与诱惑斗争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因此,一个以强大的自制力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地克制自己放纵的个体会显得不近人情、怀有敌意,或者并不真实。坊间证据也支持了这一点。例如,许多评论者将以自制力著称的美国海豹突击队老兵大卫·戈金斯(David Goggins)描述为“机器一般的”甚至是“冷酷的”。


高自制力也会产生其他社会层面的消极影响:令个体看起来更无权力和地位。人们会将表露内心、放纵自我等冲动行为看作拥有社会权力的信号,因为此人对进行自我审查和迎合社会期待浑不在意。与之相对,人们会将自制力高、持续抑制冲动的个体视为更可预测、更热爱遵守规则的,同时社会权力也是更弱的。


图片

- Yu Sang -


际上,坚持如此的自制力或许让你在日后感到更多的遗憾和更少的满足。


高自制力的负面社会影响并不局限于认知层面,也可能影响他人对待这些个体的方式。例如,将拥有高自制力排除在社交活动之外[6]。在完成作业或清理房间时(也就是在有更多职责或工作的情况下),你可能更喜欢自制力高的个体作为你的搭档;但你不太可能会邀请他们出去吃饭、玩游戏或在聚会上聊天。我们2022年的研究还发现,人们往往对和高自制力的人社交不感兴趣。如果同龄人认为你有很高的自制力,他们可能会避免邀请你参加他们的早午餐或生日派对,因为他们不想要一个看起来像机器人、可预测、不真实或冷漠的人在身边。他们甚至可能从一开始就认定你不想参加这些有趣的社交聚会。


即使是对自制力高的个体所持有的积极看法,例如认为他们会在小组项目或工作任务中有更好的表现,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这些假设看似积极,却会给高自制力的个体更高的期望,导致他们因他人的依赖而产生更多负担。如果你是一个可靠、自律的人,你或许也经历过这种情况:同事、家人、朋友甚至伴侣对你过高的期望让你精疲力尽。这种疲惫感和负担感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7],包括对关系满意度的下降。


图片

- L.J. -


自律的个体看待他人的倾向也造成了社交上的代价。例如,在一项涉及亲密伴侣的研究中[8],与那些自制力被繁重脑力任务耗竭的参与者相比,拥有高自制力的参与者认为伴侣对自己的轻微冒犯(比如忘记打电话)是更严重、更伤人的,而且他们不太可能会原谅伴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小错或过失的僵化反应可能会造成伴侣关系的紧张,甚至埋下怨气的种子,从而损害关系。


高自制力也会带来超越社交维度、影响个人情感生活的代价。后悔便是一个例子。研究显示[9],人们回忆遥远的过去时,会倾向于后悔自己过于自制而非不够自制。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于不够自律的内疚感减少,例如没有在寒假学习或存钱,却为错过了本可以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东西而后悔,例如旅行或在喜欢的东西上额外花钱。因此,在诱惑面前控制自己看似是最佳选择,但实际上这种自制或许会使你在未来感到更多的遗憾和更少的满足。


由于过度的情绪调节而导致生活中缺少丰富的情绪,是另一个高自制力的潜在个人代价。研究显示[10],与自制力较弱的个体相比,有着高自制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较少地体验自发情绪,情绪范围更有限[11],情绪强度也更低。


更高的自制力,使承受着巨大压力

且患有哮喘的黑人和拉丁裔青年,

出现更严重的哮喘症状。


或许有些违反直觉,但一系列研究均表明,高自制力对长期健康可能是件坏事。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显示[12][13],平均来说,高自制力的个体在生活中更加健康。然而,对少数族裔群体的研究描绘出了模棱两可的情况。


例如,一项针对在学校中承受着高压力的黑人和拉丁裔年轻哮喘患者的研究显示[14],与自制力较低的同龄人相比,自制力较高的个体有着更严重的哮喘,且在一年中更多地就医。另一项对于低收入黑人青年的研究也有着相似的发现,自制力更高的个体在患病后呼吸道更容易感染[15],慢性疾病风险更高[16],免疫细胞衰老速度更快[17],并且更可能在成年早期出现糖尿病[18]。一些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肤浅的复原力(skin-deep resilience)”,且这种现象在白人青年中鲜有出现。目前还不清楚更高的自制力如何以及为何对某些群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但研究者推测,有抱负且自律的少数族裔个体为了克服结构性社会障碍,所产生的行为或代谢需求会对他们的健康有消极影响。


可以想见,在社会身份威胁和学校资源匮乏等挑战下,追求自己的学术或工作目标需要大量的意志力。这使得即便是非常尽责的人也会在其他(非工作/学习?)情况下缺乏自制力。这些挑战也可能会使压力激素系统更强烈而持久地激活。消耗殆尽的自制力和高水平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更差的健康选择,并对个体健康产生更大的负担。重要的是,这一研究表明,就整个群体而言,高自制力或许对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考虑处理着不同社会挑战的特定人群时,情况似乎比多数人所想象的要更加微妙。


图片

- Jocelyn -


几乎所有人都争取在自制力上做得更好。总体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本文关注的高自制的负面作用可能会使你疑惑,不知是否仍然应该努力提高自制力。笔者想要强调,相关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证明了增强自制力的好处,包括对健康、关系、个人成就和生活满意度的积极影响。本文中的观点只是想说明,无限的意志力也可能产生一些代价——而意识到这一点也很重要。


对于那些想要拥有更高的自制力的人,当你屈服于诱惑时,请让我们的信息为你提供一些安慰。对那些自制力高的个体来说,要知道绝对的、钢铁般的自律很少是必要的——虽然从长远看,这种令人倾佩的特质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另外,笔者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我们看待和对待他人时会存在偏见,包括那些碰巧有足够高的自制力的人。重要的是,持有偏见的我们可能不会将他人看作与自己一样拥有人性的个体,也可能给他人带去负担。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纠正自己。


我们都会从了解这些研究微妙的正反两面中受益。努力解决与高自制力相关的不利影响,同时追求有利的结果,我们或许最终能够找到一个健康而理想的平衡。



后记

苏打美式:实证研究不断在完善着我们对人的认识,即使是被主流文化视作优势的自制力也并非越强越好。生命早期环境与资源带来的累积压力使得适应不良的行为在进化上可能也存在某些方面的收益。且在追求自律生活的同时,不可忽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你在追求自律的过程中,无论是否被诱惑分心,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予你一些信心。


狗尾巴花:虽然看上去有点弯弯绕绕,但这其实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中心思想就是“适当放过自己,尽情享受生活”。由于“自控力/自制力”是一个介于专业术语和日常词汇之间的概念,原文又带着十分浓厚的学术气息,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英语范儿”的词组、从句和语法。这对我们的语言——尤其是中文功底,是一大考验。


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激烈讨论和反复修改。在此感谢译者Linxuan的不懈努力,也要感谢编辑光影作为(难得一见的)二审对本文的审校工作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我衷心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段流畅、通顺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Maszk, P., Eisenberg, N., & Guthrie, I. K. (1999). Relations of children's social status to their emo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study.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 468-492.

[2] Maszk, P., Eisenberg, N., & Guthrie, I. K. (1999). Relations of children's social status to their emo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study.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 468-492.Vohs, K. D., Finkenauer, C., & Baumeister, R. F. (2011). The sum of friends' and lovers' self-control scores predicts relationship quality.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2), 138-145.

[3] Righetti, F., & Finkenauer, C. (2011). If you are able to control yourself, I will trust you: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control in interpersonal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5), 874.

[4] Lapka, S. P., Kung, F. Y. H., Brienza, J. P., & Scholer, A. A. (2023). Determined Yet Dehumanized: People Higher in Self-Control Are Seen as More Robotic.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4(2), 117–129.

[5] Garrison, K. E., Rivera, G. N., Schlegel, R. J., Hicks, J. A., & Schmeichel, B. J. (2022). Authentic for Thee But Not for Me: Perceived Authenticity in Self-Control Conflic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0).

[6] Röseler, L., Ebert, J., Schütz, A., & Baumeister, R. F. (2021). The Upsides and Downsides of High Self-Control: Evidence for Effects of Similarity and Situation Dependency.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7(1), 1–16.

[7] Koval, C. Z., vanDellen, M. R., Fitzsimons, G. M., & Ranby, K. W. (2015).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Interpersonal costs of high self-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5), 750–766.

[8] Stanton, S. C. E., & Finkel, E. J. (2012). Too tired to take offense: When depletion promotes forgiven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2), 587–590.

[9] Kivetz, R., & Keinan, A. (2006). Repenting hyperopia: An analysis of self-control regre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3(2), 273-282.

[10] Zabelina, D. L., Robinson, M. D., & Anicha, C. L. (2007). The psychological tradeoffs of self-control: 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3), 463-473.

[11] Layton, R. L., & Muraven, M. (2014). Self-control linked with restricted emotional extrem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8, 48-53.

[12] Moffitt, T. E., Arseneault, L., Belsky, D., Dickson, N., Hancox, R. J., Harrington, H., ... & Caspi, A. (2011). A gradient of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 wealth, and public saf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7), 2693-2698.
[13] Bogg, T., & Roberts, B. W. (2004). Conscientiousness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 meta-analysis of the leading behavioral contributors to mortal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6), 887–919.

[14] Chen, E., Shalowitz, M. U., Story, R. E., Hayen, R., Leigh, A. K., Hoffer, L. C., ... & Miller, G. E. (2019). The costs of high self-control in Black and Latino youth with asthma: Divergence of mental health and inflammatory profile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80, 120-128.
[15] Miller, G. E., Cohen, S., Janicki-Deverts, D., Brody, G. H., & Chen, E. (2016). Viral challenge reveals further evidence of skin-deep resilience in African Americans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Health psych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5(11), 1225–1234.
[16] Brody, G. H., Yu, T., Chen, E., Miller, G. E., Kogan, S. M., & Beach, S. R. (2013). Is resilience only skin deep?: rural African Americans' socioeconomic status-related risk and competence in preadolesc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allostatic load at age 19.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7), 1285–1293.
[17] Miller, G. E., Yu, T., Chen, E., & Brody, G. H. (2015). Self-control forecasts better psychosocial outcomes but faster epigenetic aging in low-SES you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2(33), 10325–10330.
[18] Brody, G. H., Yu, T., Miller, G. E., & Chen, E. (2016). Resilience in Adolescence,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 Pediatrics, 138(6), e20161042.


作者:Samantha Lapka、Franki Kung | 译者:苏打美式

审校:狗尾巴花、光影 | 编辑:光影

封面:Jocely | 排版:盐

原文:

https://psyche.co/ideas/wish-you-had-more-self-control-you-should-hear-the-downsides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微信又改版了,不是常读或星标的公众号,图文推送不再显示封面啦。为获得更好的体验,以及不错过任何一条精美推送,跪求喜欢我们的小伙伴标一个“星标”,这样才能及时收到我们的优质内容。如有转载需要,可直接快捷转载;或在后台回复“转载”,添加bot微信即可,但暂不支持转载到微信外其他平台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举报/反馈

神经现实

274获赞 540粉丝
脑科学领域方向的知名KOL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