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宿迁历史悠久,文物遗迹数不胜数,文化样式异彩纷呈,留下的文化瑰宝更是不胜枚举,博物馆作为民族记忆的宝库,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宿迁各个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珍品:韘(shè)形佩、青铜编钟、淮河古菱齿象骨骼化石、木俑车马等,这些馆藏精品你都见过吗?5月17日,跟着记者镜头走进宿迁市博物馆、沭阳县博物馆等地,来一场“寻宝环游记”吧。
一眼千年 穿越时光却宛如初见
据《说文解字》记载:“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箸右巨指。” 大概意思讲的是——韘,是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使用时,将韘套于弓箭手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护手指不被弓弦弄伤的作用。在宿迁市博物馆,也有一枚韘,它的名字叫韘形白玉佩,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泗阳大青墩汉墓(泗水王陵)。
据宿迁市博物馆馆长高小亮介绍,韘最早为射箭钩弦之器,商朝时便已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韘”由原始的狩猎工具、战争器械,转变为中国文人雅士的佩饰,记录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变迁。
陈列在该馆展柜中的这枚韘形白玉佩,长0.8cm、宽5.2cm、厚0.3cm。通体纯洁无瑕,两侧透雕连体螭龙,形体修长,线条流畅,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精妙绝伦。
“这件配饰是盛行于汉代的高等级佩饰,在风格上跳脱了旧有的传统束缚,灌注了新的风貌和审美价值,它质美工精、匠心独具,其庄严奇美的神采,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高小亮说,韘形玉佩主要盛行于汉代,为我们研究汉代,尤其是泗水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万年“封存”,一朝出土更添历史厚重
“这件文物,可以说是我们馆内的一件镇馆之宝了。” 泗洪县博物馆解说员夏一茹向记者介绍,距今约五六万年的淮河古菱齿象骨骼化石的象牙。
据了解,淮河古菱齿象骨骼化石于2016年5月在泗洪县石集乡一处的涵桥水利施工现场发现。当时发现的化石遗存位于溧河大堤东侧排涝大沟的河床之下,埋藏深度距现地表约3.5米,工作人员发现了象牙(门齿)、下颌骨、盆骨、脊椎骨、肩胛骨、肋骨、四肢长骨等众多骨骼化石,并集中分布在约40平方米的范围内,是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淮河古菱齿象的骨骼化石,从臼齿磨痕判断象龄约50岁,正值壮年,硕大的骨骼十分震撼,后经专家判断距今约五六万年,泗洪发现的这具完整古菱齿象化石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在江苏省当属首次,为淮河古菱齿象研究增添了重要资料,对复原淮河中下游地区古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古菱齿象是生活在距今1万年至20万年的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动物,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大象,成年古菱齿象体重可达10吨至14吨。其主要活动区域是在华北、华东等地区。由于这类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的中央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专家们根据象牙的特性和它们生活的区域,给它们取名淮河古菱齿象,简称淮河象。淮河象生活在亚洲,性情很温顺,牙齿上长花纹,象牙粗壮且长,非现代象牙可比。淮河象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泗洪这片沃土在遥远的时代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访古寻根,让沉睡的文物“发光”
在泗阳县博物馆西首,两排16匹深褐色木马俑非常吸睛,木马俑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容易让人联想起秦始皇兵马俑。
“2002年,为了揭开泗水国的神秘面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泗阳县三庄镇东部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考古不仅证实了泗水国的存在,也出土了大批珍贵的文物。”泗阳县博物馆馆长刘正西指着馆内墙上一组照片说。
据介绍,大青墩汉墓是泗水王陵的重要墓葬之一。南京博物院在发掘时,从大青墩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木俑、车马、玉器、象牙等珍贵文物。专家们根据墓葬规格、分布,尤其是汉墓覆盖木料上所烙的“泗水王冢”字样,判断大青墩汉墓是泗水国王陵墓葬之一。
刘正西介绍,泗水王陵出土文物的主要特色是以木为主,出土文物中有木车27辆,木马90匹,各种形态的人物俑302个,现在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院,这里展示的是按原有大小复制的木马。
“泗水王陵墓出土的动物俑堪称汉代木质雕刻艺术的精品力作,充分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工匠对各类造型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刘正西说,泗水王陵的挖掘,对系统研究汉代诸侯王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文物会“说话” 在历史长河里“邂逅”有缘人
有人说:“认识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菜市场和博物馆。”在菜市场里感受最暖人间烟火气,从博物馆中亲近城市的历史人文根脉。在沭阳县博物馆,一件件文物宛如一枚枚书签,夹在时间的长河里,等待着每一个有缘人,与之邂逅。
“ 这个是双兽首铜饰,宽6.4cm,高26.2cm,是商周时期车马器装饰物之一,非常好看! ”沭阳县博物馆馆员崔杰介绍,5月18日,追根“沭”源——万北遗址出土文物展在沭阳县博物馆二楼临展厅举行。这次展览中,这样的文物有很多,其实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文物并不“沉默”,它们也有脉络、也有秘密。
据介绍,万北遗址是沭阳县一处重要的史前至商周时期的遗址。万北遗址位于沭阳县城北约15公里处,1987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此田野调查时发现,后经过四次考古发掘勘探。
在2015年的发掘中,清理出灰坑、墓葬、车马器坑等遗迹。其中,车马器坑年代为西周中期,马车构件及饰品,材质以青铜为主,器类有銮铃、锛、戈等。遗址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文化遗存整体堆积丰富,普遍厚度达到3.5米至4米,2011年被列为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崔杰介绍,万北遗址所在区域为淮、沭、沂冲积平原,河流泛滥对该区域的自然地貌、水系及生态均造成了较大改变。万北遗址的发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沭阳古环境、古地貌。沭阳是海岱历史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北遗址的发掘为更进一步认识该区域史前及商周时期文化面貌,探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喜欢研究历史文物的朋友,赶紧来沭阳县博物馆寻‘宝’吧,在这里感受一眼千年的美好!”崔杰说。(记者 仲文路 杨芹 王国康 裴凌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