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它是指人们看问题或他人时,会像日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这种心理效应会让我们根据某人的某个特性,形成对他人全面的结论。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导致对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被夸大,而他的其他方面却被忽略了。
光环效应是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无限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却退隐到光圈背后被不自觉得忽略了,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优良的品质,甚至认为关于他的一切、他的朋友、家人都很不错。
研究表明,光环效应更容易发生在初次接触时。但随着彼此熟悉度增加,我们对他人比如容貌的重视也会减弱,所以即便长相丑陋,我们仍然可能喜欢那些熟悉、亲近的人。
光环效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偶像崇拜”,不论青春期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因为喜爱某个名人而产生完美的想象。
光环效应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虽然我们理智的知道事物个别特征并不能代表全部,但仍然不自觉得由部分推及整体,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
比如一见钟情,就是因为对方某个特点符合我们的审美观,即使在其他方面,比如性格,格局,家庭等,存在不合适之处,我们也会视而不见,认为对方的缺点和问题都很可爱。
在初识阶段也容易产生光环效应,把外貌与一些与外貌并无关联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比如外貌好看就被认为是正人君子,笑容满面就被认为心地善良。
光环效应还具有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有关的事物上,即被称之为“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这就是光环效应弥散的体现。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知觉者的情感所引起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倾向。由于我们在知觉他人时带有情感效应,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非常容易出现偏差。
一旦这一偏差为某人或某物赋予了一个比较好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许多多其他好的特征。
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就会被认为其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好的。这被称为“坏光环效应”,也叫做“扫帚星效应”。
例如,当我们提起某个战斗英雄时,心中就会自动浮现一个高大、魁梧、勇敢、果敢、刚毅的形象,我们会更多地从这些方面去观察他,而忽略一些他的其他特征,比如也许他的性格很温和等等。
这种对某种对象的“定型”必然会导致辞我们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局限,并且这种局限往往非常难以摆脱。曾有一个这样有趣的实验:
老师在课堂上给两组学生看了同一张照片。第一组被告知这是个杀人罪犯,而第二组则被说成是个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然后老师要求他们描述这个人可能有哪些性格特点。结果第一组大部分都用贬义词评价他,而第二组几乎全都赞美他。其实就是因为“罪犯”和“物理学家”这两种定型不同,导致了相同的照片却得到完全相反的评价。
作者:遇见洞见
专栏简介:本专栏将会为大家介绍各种人生定律、效应、法则,比如破窗理论、彼得原理、手表定律、羊群效应、二八法则、木桶定律、凡勃伦效应、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