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人生观察室》栏目是一档讨论“婚姻的真相”、“成人的焦虑”、“认知的改变”的节目,收看以后,感悟颇多。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不受欢迎的人?

他们好像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表现为不谙世事,不通人情世故,没有分寸感和边界感,分不清认真和开玩笑。

近来,读了《创伤30讲》一书,作者施琪嘉老师认为,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他们的养育者,没有传授给他们,与人交往的技巧。同时,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没有学会这些技巧。

根据创伤理论,因为没有被教过,而导致缺乏某种技能,也是创伤的一种表现。

施琪嘉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博士,有着丰富的心理学领域案例经验。

很多人都知道,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危急时刻,人体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会立即反应,肾上腺素会分泌皮质醇,启动“战斗或者逃跑”模式。

施老师在书中提到,当一个人遭受到重大创伤后,作为家人、朋友,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给他简单的、母亲般的、原始的,并有躯体的、生理上满足的关心。”

比如,抱一抱他;用贤妻良母般的轻柔语气,唠一唠家常;像小时候的慈祥父母似的,给他做做饭,陪他玩一些简单的游戏,陪着他吃喝玩乐。

如果创伤处理得不好,有些人再次碰到类似情况时,会无意识地重复上次的反应模式,这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们发现,在遭遇创伤事件后,有的人会形成创伤性结果,但有的人却不会。这是因为人类本身拥有创伤的自愈能力。

修复创伤的过程,也是我们疗愈受创伤的内在小孩的时刻。

这时,可以对受伤的内在小孩说:“你是值得活下来的;你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人;这个世界始终有人爱你,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这样,就会逐步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内在小孩,他会认为:“我是有人陪的,我是有人爱的,爱我的人是不会离开我的。”

没有创伤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创伤大小和处理创伤能力大小的区别。

正如施老师在书中说,“每一个遭受过创伤的人,内心都有着某种神奇力量的召唤。创伤的特点之一,是可以激发一个人内心神奇力量的复活。”

所以,受过伤的人,不仅能把创伤变成经验,还能把它变成动力。

著名的精神分析领域先驱弗洛伊德,小时候,他的父亲曾经断言:“这个孩子将来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正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出息,弗洛伊德他一辈子都在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开创了心理学专业领域的一片新地图,完成了自身创伤的升华。

《创伤30讲》一书里,施琪嘉老师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讲述得通俗易懂。他用流畅的文字,带给我一场创伤疗愈之旅,让我体会到一种温情,在人与人之间流转。

与《人生观察室》节目一起观看,共鸣更多。

举报/反馈

丹妮聊职心

3856获赞 2.5万粉丝
专注健康生活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