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在某平台流传着这样一则视频:在某学校高考誓师大会上,一位患癌母亲选择写信告知儿子自己的真实病情,“不想生命终结那天才告诉他,对他太残忍。”而打开评论区,网友们的评论清一色的为:“我自己潜意识里也已经觉得高考可以大于亲人的生死了,恐怖!”“我第一时间想的居然是为什么要在高考前告诉,我内心居然已经觉得高考>家人了。”面对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网友们纷纷表示:“潜意识的第一反应是最真实的,令人后怕。”(5月16日 《潇湘晨报》)
在事件中,人们讨论的焦点是母亲在誓师大会向儿子公布自己病情的时机是否是对的。毕竟古话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应当在尽可能的时间里相互表达,否则会留下难以排遣的遗憾悔恨;但另一方面,这名男生已经处在即将面对人生第一场大考之际,此时得知了母亲身患癌症,是否会对他的学业造成影响?留言中不少的人直言:为什么不选择等到高考结束后再公布?当事人则表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还能支撑多久,只想在为数不多的时间里不给孩子留下终身遗憾。这个犹如电车难题的悲伤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患病父母向备考子女道出事实,也请“善语结善缘”,当留给他们更多的尊重。
从子女的角度来看,高考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确实能够相当程度地决定今后的生活。不少人表示在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反应居然是会“影响了高考”,实则忽略了亲情的重要性。事件中如果这名母亲选择了继续隐瞒患病住院的事实,心中早有疑窦的孩子还能够跟预想中一样安心学习吗?恐怕未必。是故她向儿子坦白病情的行为,不应视为自私。与其一味隐瞒,不如早点给心中惴惴的孩子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不是让复杂的感情直到不可挽回时才能释放。
对于患病的父母来说,可能就是“人生太短,只争朝夕”。中国传统的父母形象无外乎是“母亲温柔慈爱,父亲高大沉默”,这样抽象的概念并不适用于具体的生活表达。在与子女相处的传统模式中,父母更多的是出于“这样做都是为你好”的目的进行单方面传达式的交流,习惯了压力内耗,“报喜不报忧”的彼此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产生的不只是代沟,还有积压在精神上的天堑。在人生大事桩桩件件里,有人感慨道:“我们好像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地和父母聊聊天。”几乎唯有在生老病死这样对家庭天大的事中,两代人才有可能产生触及心灵的交流。父母方面的主动坦白,或许是破局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对于“忠孝不能两全”或者是如事件这般的事件难以定性,因为它涉及了深植于人们价值观念里很沉重的话题,但在感性的思考中,我们及时的讨论亦犹未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