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5日是碘缺乏病防治日,碘缺乏病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地甲肿,最主要的危害是影响胎儿和0-3岁婴幼儿脑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碘缺乏病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已知原因并且可以预防的造成神经发育障碍和脑损害的疾病,成为全球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微营养不良性疾病。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碘缺乏病的流行。中国的碘缺乏病防治虽然起步阶段落后,但后来者居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认识领先到行动滞后
建国前国内与国外对碘缺乏病的认识和防治实践
中国很早就对甲状腺肿(甲肿)有了清晰的认识。中国记载甲肿最早的参考文献之一为神农所著的《神农本草》,其中提到海藻是治疗甲肿的良药。国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古印度的《吠陀经》,提出采用符咒抗甲肿。中国晋代的葛洪提出用海藻和昆布治疗甲肿,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中治瘿的方剂基本都含海产物。
虽然中国对碘缺乏病有较早的认识,但在真正采用碘对甲肿患者进行干预方面,国外的进程远远早于国内。1811年,碘元素首先由法国药剂师库尔图瓦发现,之后由法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盖·吕萨克命名为碘。1820年,瑞士著名的医生与政治家科因德建议用碘制剂防治甲肿。1833年,布森戈提出用富含碘的盐治疗甲肿,这是第一位提出向盐中添加碘防治甲肿的人。
1851年,法国医生夏丁在学术杂志上正式提出,人体由于碘缺乏而导致甲肿。1896年,德国化学家鲍曼首次证实甲状腺有聚碘的功能,并从甲状腺中分离出碘。在1909-1914年,美国人默润认为甲肿就是甲状腺在碘缺乏时代偿性肿大的结果,并于1924年首次在美国密歇根地区的社区大规模推广碘盐。1918年,瑞士医生贝亚德发现甲状腺状态与食用盐中碘剂量有着明显的量效关系,即使是微量的碘,也能让人受益。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碘缺乏病防治实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才刚刚起步,早期的报道也来自外国学者。真正由中国人开展的碘缺乏病调查始于1940-1942年间,姚寻源(云南卫生实验处处长)和姚永政在云南省37个县开展了甲肿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甲肿患病率为15%-49%,他们认为最适宜的补碘方法是食盐加碘,并推动了食盐加碘的工作。开展调查工作之前,姚寻源曾参加了中央赈济委员会滇西边地考察团,当来到漾濞时,随处可见的“大脖子病”患者让他颇为震动,他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漾濞县城甚小,车停时有64人围视,内有大脖子病者31人。”1945年,云南省开始向一平浪盐矿开采的食盐中加碘,这是中国首个食盐加碘项目。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没有对碘缺乏病这一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干预的国家防治规划,也未能认识“地方性克汀病”。1959年,在天津医科大学原校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首任所长朱宪彝教授的领导下,在承德地区组织了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证实了地克病也是因缺碘而造成的一种地方病。随后开展了食盐加碘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自我国陕西、河北等省部分病区开始手工加工碘盐起,标志着我国的碘缺乏病防治步入实践阶段。1960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1965年以后,逐渐开始扩大机械化加碘。1973年,在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的建议下,我国北方开展了对碘缺乏病的大规模调查,同时先后在中、重度碘缺乏病病区推广了食盐加碘。
1978年,朱宪彝等对四川、贵州、安徽、云南、广西5个南方省份进行调查,证明了碘缺乏病不仅在我国北方广泛存在,在南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向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和原卫生部建议,在南方病区也要实施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措施。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北方大规模食盐加碘的基础上,80年代食盐加碘防治措施扩大到南方,食盐加碘成为解决我国碘缺乏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主要干预措施。1978-1981年,在原佳木斯医学院地甲病研究室李健群教授带领下,以黑龙江省桦川县集贤村作为科研基地,主持开展了“地方性克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饮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复制出了接近人类发病特征的大鼠克汀病动物模型,为我国碘缺乏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普遍加碘到科学补碘
中国碘缺乏病防治的升级阶段
1993年,参照国际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中国变更了相应标准,并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了普遍食盐加碘政策,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在全国范围内(不含高碘地区)开展了食盐加碘工作。
由碘化钾加碘调整为碘酸钾加碘:我国最初是采用碘化钾进行食盐加碘的,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碘化钾极不稳定,致使碘化钾碘盐中的碘丢失,影响防治效果,引发病情反弹,且有新发地克病病例发生。1987年,原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地甲病专家咨询组向原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提交了《关于用碘酸钾代替碘化钾加工碘盐的请示报告》,提出碘酸钾有可用于加工潮湿的粗盐、不需另加稳定剂或干燥剂以及采用碘酸钾可在原盐产地集中加碘的优势。1989年2月,原卫生部等多部委下发了《关于碘酸钾代替碘化钾加工碘盐的联合通知》,先在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海南6个省份施行碘酸钾加工碘盐,1990年继续扩大施行地区。碘酸钾的加入量同碘化钾,仍为五万分之一至二万分之一。
由碘盐补碘调整为碘盐常规补碘、碘油应急补碘:在采用食盐加碘补碘初期,碘盐是唯一的补碘来源,但随着防治工作的需要,碘盐和碘油开始同时应用于防治工作中,在一些严重碘缺乏地区或碘盐不能覆盖的地区,对重点人群采用了口服碘油,以及免费发放碘盐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高危人群的碘营养需求。
由全国统一的碘盐浓度调整为不同省份不同浓度:1994年,我国第1次确定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加工为50mg/kg,出厂不低于40mg/kg,销售不低于30mg/kg,用户不低于20mg/kg。1996年,我国规定盐碘含量不得超过60mg/kg。2000年,我国盐碘含量调整为20-50mg/kg。2011年,我国调整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平均水平为20-30mg/kg,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在20-30mg/kg,根据当地人群碘营养水平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碘含量平均水平,盐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为所确定加碘水平的±30%。全国14个省份选择25mg/kg;12个省份及兵团选择30mg/kg;5个省份选择25、30mg/kg两个浓度,分别对应于一般人群和特需人群。
多年来,我国形成了组织有序、设计缜密的碘缺乏病监测评估体系,通过监测、调查、评估、干预对碘缺乏病的防治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监测的形式从最初的哨点监测到人口概率法抽样监测到现在的全覆盖监测。监测的种类包括碘盐监测、病情监测、高危监测、碘营养监测、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等。监测的层面从国家到省、县,甚至乡、村。
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室质控网络。2017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上线,开启了碘缺乏病监测的信息化时代,有效解决了国家、省、市、县4级的信息化管理需求。除常规监测外,我国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并对工作的关键阶段进行评估。到2000年,我国在国家水平上达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10年,我国28个省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西藏、青海、新疆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截至2015年底,全国94.2%的县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普遍食盐加碘不仅使我国基本上消除了碘缺乏病,而且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居民碘营养不良的状况。中国自2005年以来始终处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建国70年来,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上防治碘缺乏病的引领者。通过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使我国以往的“傻子屯”摘掉了帽子,以往的“粗脖根”现在也已经很难看到了,正所谓“扶愚贫千村展笑颜,消瘿肿万户绘新篇”。事实证明食盐加碘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和提高全民人口素质的大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将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干预、科学与精准补碘”原则,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成果,以为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时刻提高警惕,为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综编:“健康天津”公众号
“福清疾控”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