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愈发受到重视。
2019年年末,包括国家卫健委在内的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其中明确提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卫健委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约741万名儿童受心理困扰,中小学生中有40%左右(约6000万名)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所以作为心理教师,我们需要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和干预。
那么作为心理教师,我们该如何读懂学生,做到识别与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呢?
当学生处于心理问题高风险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 ,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
所谓“非线性”地发生 ,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
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听到鸟叫 ,这是一种异常行为 ,但包括学生自己在内,任何人都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 ,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
除了学生厌学情绪需要心理教师多注意外,学生常见的心理风险问题还有以下三个:
正常的、中等的焦虑水平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病理性焦虑就需要及时处理。
识别病理性焦虑要注意三个特征:
痛苦体验:学生超过两周的时间都在反复倾诉自己的烦躁,独处时还经常发呆,莫名落泪。
躯体反应:学生经常出现头疼、头昏、胸闷、心慌、胃痛、浑身没力气等躯体反应但生理上查不出任何问题。
警觉性增加:学生整天都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受到惊吓,还伴有入睡困难、浅睡、睡不醒等睡眠障碍。
抑郁初期的学生不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都会提不起兴趣,呈现出一种性情大变的状态。
识别病理性抑郁要注意四个特征:
情绪低落:学生的情绪超过两周的时间都十分低落。
兴趣减退:之前很有兴趣的东西或者喜欢的事物对学生都变得不再有吸引力。
自我否定,学习成绩下降:学生不断地陷入深深的“自责”“自卑”“自我否定”情绪中,具体表现指向学习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
失眠早醒:学生会开始无缘无故的失眠,醒来后就再难入睡,一周出现三次以上失眠,并且持续一个月以上。
中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强迫问题,大部分会慢慢减轻消失。但如果不懂、不重视,或者学生压力过大,这些强迫问题就会凸显加重。
识别病理性强迫症要注意四个特征:
行为重复:学生会不断地重复相似的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擦黑板、反复检查试卷。
怀疑自己:学生会对自己刚做过的事产生怀疑,如刚上完厕所,就又想上;刚做完作业,就怀疑漏做了或做错了。
存在矛盾观念:学生对自己重复性的行为感到羞愧、紧张,害怕被别人发现,但越控制出现的频率反而越高。
当学生出现心理风险问题时呈现的警告讯号或症状存在个别差异。
也就是说即使面对同样的压力,有些学生会表现出来,将问题“外化”,而有些学生则可能会显得退缩而“内化”他们的问题。
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很多学生不会主动跟心理教师沟通自己的情绪困扰,这时就需要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主动发现学生的情绪异常。
心理教师可以让班主任、科任老师、门卫、保安、校医等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多留意如:
学生是否上课时间常常发呆,答非所问?
学生是否神色不自然,喜欢独自在校园内游荡?
学生是否悲伤哭泣,神情凝重?
一旦察觉到异常后有关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及时反馈给心理教师,并主动上前询问学生,表达关心。
这同样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考勤关注:对于缺席的学生保持关心,确保其没有异常情况,学生是否有去校医室或者找某位老师聊天,到厕所哭泣等。
作业关注:留意学生作业/作文/朋友圈的讯息。
聊天关注:从同学、家长的反映中察觉迹象,在与学生的闲谈中发现其是否有一些危险举动的打算。
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沟通模式。
通过掌握家庭情况例如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经济情况、近期重大事件、是否有心理问题家庭史等各个方面建立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名单。
这份预警学生名单一般只由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知悉,除非学生出现异常情绪和行为,需要约谈家长。
当心理问题高风险的学生因为学业、人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处于情绪激动或明显低落期的时候,心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应对:
1.回应需要
跟学生建立关系,表达对学生的关心。
如果学生主动交谈,可以先耐心了解情况并表达关心,让学生知道你展开对话是出于对他/她的关心和担忧。
你可以说出你的观察,并请学生分享更多他/她现在的处境。
利用开放式提问,让学生讲述更多自己的处境。
学生讨论自己的难题或负面情绪并不容易,所以不要急于求成。
除非你注意到学生有实时危机,否则只要学生还没准备好倾诉,你就可以告诉学生不想马上就讨论问题也没关系。
这样的“聊天”并不是一次就能有效果的,作为心理教师你可以重申自己关心对方,并告诉他/她可以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向谁寻求支援。
有些学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打开心扉。
如果学生提到伤人或伤己等在保密协议外的情况时,心理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你很关心和注重他的隐私。
但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需要及时告诉学校领导、家长等相关人士,保障学生的安全。
在心理教师应对心理问题风险学生的时候,如果感到涉及到安全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无法单独处理。
可以告知班主任并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确认,及时与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问题。
当学生有自伤自杀危险的行为时,在稳定情绪后,心理教师可以和班主任及家长协商转介至相关心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