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使用22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近日,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公安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3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什么是就业报到证?说起就业报到证,不得不提到1999年以前的派遣证,前者正是由后者转化而来。当时,高校毕业生是计划分配,一张派遣证便意味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也由“包分配”向以市场配置的体制转变。于是在1999年,教育部发出通知,明确从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转而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简称为就业报到证。
简单来说,就业报到证是高校毕业生与社会接轨的凭证。就业报到证上规定了持证者报到的时间、地点和部门。报到证一式两页,正页由毕业生本人持有,报到时交给用人单位,成为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副页则装入毕业生档案存档。
同时,就业报到证也是毕业生办理落户、档案投递、组织关系转移和户籍迁徙等手续的依据。由于就业报到证上面的日期是工龄的开始年限,因此毕业生后续的转正定级、职称评审、计算工龄和养老金,也都需要就业报到证。
既然就业报到证如此重要,为何要取消就业报到证?这是就业形式多样化的选择。从就业报到证的诞生不难看出,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日益增多,由派遣证转化而来的就业报到证,在当下就业中的实际使用范围正不断缩小。
而更为重要的是,取消就业报到证能够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让就业更加市场化。新经济业态拓宽了当下年轻人的灵活就业渠道,我国灵活就业规模已达到2亿多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不仅解了社会民生的燃眉之急,也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创造力。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要想运用市场化手段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压力,取消就业报到证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这是简政放权更细致的体现。在此之前,就业报到证对每位毕业生都是一个重要的文件,一旦丢失就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进行补办。为了一个证件多方联系、多次“跑腿”早已被历届毕业生诟病。取消就业报到证,减少的不仅是一道繁杂的手续,减少的是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限制,减少的是毕业生就业的流程。极大方便毕业生就业创业,正是简政放权让群众少“跑腿”最有力的证明。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就业报到证发挥了特定的作用,现在应时代的需求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向更高效率转变的标志。取消就业报到证,减少行政部门对学生就业的过度干预,不一定会对就业带来多少明显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规范市场必不可少的一步。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
●焦点 |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彰显新担当
●解读 | 如何看待4月PMI重回荣枯线之下
●智媒周刊丨海南石油石化产业向绿而行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