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知性、理性是康德是认识能力(本文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划分,我们不仅在康德哲学的学习中会使用到,由于近现代哲学都是源自康德,也会经常使用。而且,我们生活中也会提到这些,虽然主要是如“我是一个感性的人”、“他是一个理性的人”等。所以,对感性、知性、理性的理解和区分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哲学,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精确表达,因为生活术语的感性和理性大部分都是模糊的表达,而且和哲学的含义大不相同。

一、认识过程与对象

我们首先把认识对象区分为经验和超验的对象,经验主要是借由物自体对人的刺激,在时空之中进行认识;而超验主要是脱离时空限制直接去把握物自体。

基于上述两种情况,感谢把人的认识能力做了区分。和经验认识相关的是感性和知性,和超验认识相关的是理性(一般指狭义理性,广义理性包括感性、知性、狭义理性)。

二、感性与知性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1】

感性与知性是对经验的认识,依靠感性和知性的时空、范畴原则进行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因此,导言第一句确实是这么一句话,但是后面整个《纯粹理性批判》都是讨论认识为主,经验在中间不会丢掉,但是只会作为广义的包含全部经验的思维对象考虑,不会涉及到具体的经验。

既然认识必须和经验相关,那么我们人的认识能力中必须可以和经验打交道。康德对能与经验直接打交道和不与经验直接打交道做了区分,即感性和知性。“人类知识有两个主干,它们也许出自一个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源,这两个主干就是感性和知性,对象通过前者被给予我们,但通过后者被思维。”,“知性不能直观任何东西,而感官则不能思维任何东西”。【2】

感性和知性,前者是被动接收物自体刺激的能力,后者是主动整理能力,最终产生知识。感性中和物自体刺激,保障我们认识过程的是纯粹时间和纯粹空间,一切知识(主要是经验知识)都不能脱离感性的时间和空间。知性中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的是范畴(包括质、量、关系、模态四大类十二组),知性(范畴)通过感性与经验间接产生关联,范畴做为认识的最终原则,在康德哲学中是隐含高于时间和空间的。虽然康德也说感性和知性都和知识的生产有关,但是倾向性还是很明显的。

总之,区别感性和知性一定要把握:感性是被动接受性不能思维,知性是主动整理能力不能直观。

三、理性

理性,康德又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分别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本著作中详细去讨论,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理论理性”,没有特殊说明情况下“理性”都是特指“理论理性”。

理论理性是对超验对象的认识(当然理性还有推理的作用,这里先不谈及),也就是对物自体的直接认识,也就是说脱离感性中时间和空间的间接性去认识。这样的认识会产生先验幻相。

“我们在这里的工作不是探讨经验性的幻相(例如视觉的幻相),这种幻相是在通常正确的知性规则的经验性应用中出现的,通过它,判断力被想象的影响所诱惑;相反,我们仅仅探讨先验的幻相,这种幻相影响着其应用根本不关注经验的原理,而如果这些原理应用于经验,我们毕竟至少还会有其正确性的试金石;相反,先验幻相甚至违背批判的一切警告,引导我们完全超出范畴的经验性应用,并用纯粹知性的一种扩展的错觉来拖累我们。”【4】

关于经验的认识,可以在经验中去验证,以经验为“试金石”。而理性对物自体的认识,都是自说自话,无法验证,还会相互矛盾,因此产生了著名的“二律背反”。理性在康德哲学中是比较消极意义的,只有在黑格尔那里才正确解决了这个矛盾。理性使用“范畴”去把握超验的物自体,脱离时空使用范畴是对范畴的误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认识论意义上,康德哲学最重要的是感性和知性,尤其重要的是知性,在《纯粹理性批判》占的篇幅就知道,而且康德在A版和B版对于知性概念(范畴)的演绎还做出了不同的说明,可见其地位。范畴也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开启了古希腊哲学之后第二个哲学高峰。

而理性(理论理性)在康德哲学中对物自体的认识会产生幻相,我们科学的知识是不能离开经验的,在这个意义上,理性基本上没有发挥认识的作用。只有在实践的领域中,理性(实践理性)才发挥巨大的作用,这里就先不深入讨论。

注释:

1.《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导论一、论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2.《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导论七、一门名为纯粹理性批判的特殊科学的观念和划分

3.《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论,导言 先验逻辑的理念,一、论一般的逻辑

4.《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导言,一、论先验幻相

举报/反馈

振振公子

868获赞 311粉丝
哲学、经济学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