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的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相较于正常双亲俱全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遭到了巨大破坏,丧失了原本的家庭完整性。

由健全的存在父亲、母亲、子女三种角色所组成的稳定三角形结构失去一角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失衡状态。

相较有着稳定结构的正常家庭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一方的陪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父亲或母亲一方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的养成、伙伴关系形成等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及其发展有很大作用,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养成,并且引起孩子缺少责任感、性别角色意识模糊、早恋等问题的产生。

而母亲角色的缺失会使孩子对母亲的原始依恋心理得不到满足,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且可能会使孩子缺失学习并养成良好生活能力的机会,给孩子情商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由于性别、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在家庭中都承担了重要角色,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任何一方的角色缺失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环境造成崩塌性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发生改变

在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家庭结构发生剧烈改变后,首先产生的最为明显、直观的影响体现在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变。

除了少部分离开的家长非原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由于意外事件导致丧偶后获得大额赔偿这几种情况外。

大多数单亲家庭在家庭变故后由原本有父亲母亲两方付出劳动换取报酬作为家庭经济来源,变为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工作获得经济来源。这导致家庭经济情况较以往大大下降,家庭生活水准也因此受到影响。

所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社会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大的范畴,它们与组织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组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狭义的社会环境指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环境,具体而言就是组织与各种公众的关系网络。

02

在家庭遭遇变故之后,儿童从原本的由“父亲——母亲——儿童”构成的三角关系家庭,转变进入到由父亲或母亲单边加上儿童本人构成的单边亲子关系家庭。

随之而来引发了巨大的蝴蝶效应,一方父亲或者母亲的离开,或者是由于离异,或者是由于去世,都导致儿童本身失去了其中一支家族的社会支持。

原本的舅舅、大姨可能会慢慢变得陌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宠爱自己。原本的外婆、外公可能会将自己与其他表兄妹区别对待,这对于心理十分敏感的儿童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影响。

儿童尚未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非常迷茫,以及无法适从这一情况。 同时,这也意味着儿童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相较之前大大减少。

社会支持一般而言就是指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的社会网络,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

良好的社会支持,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

社会支持的缺乏,很可能导致个人的身心疾病,使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此外,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冲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社会网络越是稳定,社交人群越是广泛,社会关系越是复杂,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也就越多。而一般情况下单亲家庭儿童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相较于家庭变故产生之前而言会大大减少。

宽泛来讲,偏差行为就是越轨行为、异常行为或者偏离行为,一般是指一些违背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超出常规的行为。

儿童偏差行为是儿童在儿童时期发生的违背一般儿童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养成教育

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对于单亲家庭儿童而言,由于一些影响因素,单亲家庭儿童相较健全家庭的儿童出现偏差行为的概率会更大,并且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出现偏差行为后对于老师和父母而言,矫正起来也更为困难。

03

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在遭遇家庭环境的巨大变故后,儿童往往不能很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和采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挫折,而大多数父母在发生变故后,自顾不暇,也忙于工作,相较之前对儿童的关心会相较偏少。

因此,单亲家庭儿童很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听讲,进而引起学习成绩陡然下降的问题。还有的单亲家庭儿童会故意考砸,来引起父母的注意,获取父母的陪伴与关心。

对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儿童更有甚者会想要通过这个办法,来暂时缓解父母之间的矛盾关系,觉得只要自己考砸了,父母就会联合一致来教育自己,关系就会暂时得到缓解,停止争吵,甚至有复合的可能性。

这一想法,在天真烂漫的儿童阶段尤为普遍,儿童天真无邪的思维方式和尚未成型的世界观,以及由于自身能力还不足够采用在他们眼中其他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因而选择这一方式来寻求改善自身所处的境况,或者以期待于将家庭重新修复到之前的完整状态,或者短暂的让自己回到曾经完整家庭中父母十分关心自己学习的那种状态当中,来获得一些熟悉感,得到一些安慰。

对于丧偶的单亲家庭而言,突然缺少一位家庭成员,除了一些特殊情况,譬如去世的家庭成员非主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外,正常情况下会导致家庭的经济情况陡然下行,有的甚至会产生断崖式下跌。

儿童一般日常交往的都是与自己家庭经济情况相类似、家庭购买能力相近家庭的同龄人,在经济情况突然变化后,儿童本身会有自卑心理产生,觉得以前能买的东西突然买不起了。

小朋友里流行的东西自己不能很快拥有了,不能和大家有共同话题了,谈论的新潮的玩具也插不进话了。因此自尊心会遭到打击。

例如,一位初一男生,父亲在送他上学的路途中突发心脏病去世,家庭经济遭到剧烈打击,本来他一直在班级中是最先拥有流行事物的一批人。

在遭受变故后物质欲望无法和以前一样被充分满足,因此产生了自卑、自闭的情况,与原有的朋友渐渐疏远。导致在同辈群体中融洽度不够。

04

性格突变

性格突变的情况在单亲家庭儿童身上也较为常见。

外在的行为偏差体现在本来很开朗的儿童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比较极端的行为表现有对于父母或者老师等长辈的话语故意不回答,制造出一副封闭自己的样子。

或者本来较为随和的儿童突然变得极端、爱钻牛角尖、会经常和周围的老师、同学、家长产生矛盾争吵并且在争吵中伴随尖叫、摔东西等,想法行为较为偏激。

一种是由于较为体谅父母,在家庭情况突变后,单亲家庭儿童认为自己不应该给父亲或者母亲添更多的麻烦,应该要代替离开的父或母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单亲儿童会突然一夜之间变得成熟许多,这也外在表现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发表自己的看法,原来活泼的儿童突然变得沉闷。

另一种是来自于嫉妒感引发的极端思维和偏向情绪不稳定,导致原来开朗活泼的儿童变得极端、容易起争执、脾气暴躁。

早恋现象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代偿心理”,即有些人当自己追求某种东西追求不到,因而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他们就不再去追求原来的目的了,而是试图“重新”假设一个目的来追求,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他们追求的目的并未重新设立,而是找了个替身来代替,这个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

这样,假借它去造成一种“目的实现了”的假象,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单亲家庭儿童中也有早恋现象频发的情况,其原因之一就是有这种“代偿心理” 因素所影响造成的。

从角色理论角度来看,对于缺少与自己相反性别的家长的单亲家庭儿童而言,由于突然家庭的三角稳定关系中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的角色。

因此在心理上会有一种寻求原有来自父亲或者母亲关爱的冲动,但是家庭的破裂已经形成不可逆转,因此他们会试图“重新”假设一个目的来追求,即所谓的早恋对象。

尤其是对于缺失父亲角色的单亲家庭女孩而言,这种现象会更加普遍一些。

父亲的角色在家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角色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孩子过于缺乏安全感,找不到人去依赖、依靠,在做决定时较为犹豫。

并且由于慕强心理的存在,父亲角色在孩子心中更像一个信仰或者灯塔般的存在。

尤其是在儿童时期普遍会对父亲有崇拜心理,将其作为一个标准化的形象与周围人作比较,来辅助自己的世界观、善恶观的建成。因此会有一种填补这个角色的天然趋向性。

其原因之二,是由于单亲家庭儿童在经历突变后,会存在有被抛弃感和孤寂感,一是由于父母离异或者一方的去世势必导致原有饱满的关爱遭到削弱。

二是由于父母自身在经历重大变故以后,也需要时间从中走出来,或者由于经济受到重创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导致对儿童的关心关爱减少。

05

在这种孤寂感和无助感交错作用下,儿童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人关注、想要人陪伴的心理,而儿童的心智建立尚未完全,便会将这种渴望关心关爱的想法误以为是对男女之情的渴望。

对于早恋对象的关心,误认为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有利于自己从这种情绪中恢复过来的良好方式。

交友不慎

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会发生交友不慎的偏差行为。

虽然在交友上,普通家庭的儿童也会交到坏朋友,但是相对比而言,单亲家庭儿童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者注意力仍被吸引于未完全走出的变故。

给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在儿童与一些有着不良行为习惯的损友甚至于校外的不良青年接触初期及时引起察觉。

有的孩子会具有逆反心理,因为感到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对家庭会存在有烦躁感,甚至上升于厌恶感,不愿意与原来的朋友、同班同学、老师等过去亲近的人谈论自己家里的事情。

再加上存在有被抛弃感,因此在举止行为、心理活动上都会有一种受制约的感觉。

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中,如果父母的离异是由于一方的变心所导致的,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会更大,导致儿童产生强烈逆反心理。

这时候如果接触到“损友”,会容易养成诸如抽烟、喝酒、斗殴、拉帮结伙、甚至于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习惯,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强化“单边”家庭稳定性和抗压能力,提高家庭“抗逆力”

芝加哥家庭健康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沃尔什教授提出家庭抗逆力是家庭抵挡损坏性生活挑战并从中恢复的能力,以变得更强壮,更具有弹性。

这是整个家庭做出反应和恢复的过程。

是一个耐心、自我调理和成长应对危机困境的积极进程,这其中的作用并不仅仅限制于应对一时的危机,更在于通过危机的应对形成一整套成型的模式,将危机应对的能力保持到下一次及之后的几次危机来临之时。

牢固树立家长榜样作用

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

儿童自出生起就和家长学说话、学吃饭、学怎样与人交流,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最好的教学模板。

诚然,在遭遇重大的家庭变故之后,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儿童,往往家长也受到了巨大伤害,遭遇了巨大打击,并且也承担了大部分的压力。

但是,单亲家庭中的父亲或者母亲作为家庭变故后儿童仅剩的心灵依靠之一和可以依赖的最亲近的至亲,确确实实是儿童最容易参照的榜样以及最便于学习的对象。

06

家长如若本身自己深陷于打击之中不能及时恢复调整,很有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二次伤害,无论是单论家长个人行为而言的酗酒、长久居家不愿外出、自暴自弃、消极厌世。

还是更加严重的对儿童采取冷暴力,将家庭变故原因归咎到儿童身上心生埋怨,甚至于言语辱骂、拳打脚踢,这对于儿童的身心成长都非常不利。

要增强单边家庭的稳定性和抗逆力,社会工作者必须要对家庭的成员进行赋能,在家庭内部形成内生动力,如果只是从儿童本身进行社工介入,很有可能会导致情况反复。

因此,在矫正单亲家庭儿童的偏差行为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联系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并且牢固树立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与儿童协同发展,互相给予正反馈。

才能带动正能量在单边家庭中有机循环下去,真正增强单边家庭的自我修复力和抗逆力,将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成果巩固下去、将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保持下去,建立密切家校沟通联系。

优势视角理论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增强单亲家庭的抗逆力还必须提升家庭所能获取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增强其内在力量。

其中学校是一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如果说家庭是儿童的避风港湾,那学校则是儿童进行自身绝大多数社会化活动的第一场所。

一部分家长齿于透露家庭变故,尤其是离异所导致的单亲家庭,由于世俗舆论的影响,家长会将其归之于“家丑不可外扬”,因此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没有将家庭变故的情况及时告知于老师。

学校不及时得知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所遭受的家庭变故,对于学生产生的行为偏差就无法正确判断其产生原因。

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一般会出现交作业拖沓、上课不认真听讲、偶尔体育课翘课、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的种种偏差行为。

但是由于学校和老师方面没有及时进行有效家校沟通联络,得知其父母离异的情况,就无法给予这一群体及时的关心照顾,并引起重视,而是单单将这一系列偏差行为归咎于简单的青春期叛逆。

而这一系列偏差行为,恰恰是儿童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有的儿童在遭遇巨大变故后是需要被关爱、被帮助、需要有人引导并且纾解其情绪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说,怎么表达,也羞于表达。

因此通过外在的偏差行为体现,想要寻求老师或者边上大人的关注,如果老师并没有在意,很可能会致使他的心理向着更加不好的方向发展。

甚至导致更加过火的偏差行为产生,乃至于滋生反社会人格,最终酿成大错。

举报/反馈

花格情感

17.5万获赞 2.3万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