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文梅 见习记者 石文君 北京报道

“鸟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生态环境的健康情况是可以通过鸟类的表现而反映出来的。”自然之友玲珑伙伴、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钰什说道。

5月13日是今年的世界候鸟日。与其它鸟类不同,候鸟每年都要根据特定季节而改变栖息地。我国是世界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全世界已知鸟类种数有9千多种,有三分之一的鸟类需要在特定季节进行迁徙。在全球主要有9条鸟类迁徙路线,其中有4条路线经过中国。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候鸟的迁徙路线被迫改变,生存空间也受到了人类的挤占。如果鸟类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会遭到破坏,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近年来,公益组织为保护候鸟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创办于2012年的“让候鸟飞公益基金”,是全国第一家以野生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为主题的专项基金,目前,该基金已基本建成集保护地守护、病伤救助、公众教育、违法监督为一体的全国护鸟网络。

今年,陈钰什加入了“候鸟飞公益基金”发起的“护鸟共学营”项目,开启了自己的“护鸟之路”。

据悉,“护鸟共学营”项目,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公益项目,主要帮助对候鸟保护感兴趣的人士,系统性学习护鸟知识。该项目的参与者,主要为零基础,且热心于候鸟保护的爱心人士。针对参与者,不用交学费,只收学习押金。学员只要坚持上完所有课程,即可拿回押金。

鸟类生存环境艰难

陈钰什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自己的本科专业与传统能源相关,看到人类因为生产活动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引起了地震频发、污染物排放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于是专业方向转向了绿色金融领域,希望可以让更多资金流向具有绿色属性的项目,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钰什既是金融行业的研究员,也是环保公益观察者和践行者,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下,他对候鸟保护有着自己的看法。

“其实一开始我关注的主要是气候变化的议题,但由于生物多样性,近年来也成为了绿色金融领域的关注议题,我便开始去了解一些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知识,知道了鸟对生态系统的敏感程度比较高,所以我希望能更多了解关于候鸟保护的议题。加入护鸟共学营,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系统地了解候鸟保护相关知识。”陈钰什说道。

他强调,鸟类不仅是生态活力的指示物种,也是一些植物的重要传粉者,如果没有鸟类,将会导致水果或者种子的产量平均减少46%。与此同时,一些清道夫鸟类,如土耳其秃鹫,每天每平方公里可清除0.12公斤的有机物质,一些牲畜尸体也被包含在清理范围内。如果没鸟类,这项清理服务的费用每年将高达7亿元。

然而,鸟类现在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

记者了解到,很多人类活动都影响到了鸟类生存。例如城市的光污染,会影响候鸟的夜间飞行路线,候鸟在城市飞行时,容易撞上建筑物导致死亡。人类生活领地的扩张,也挤占了很多鸟类的栖息地。目前,有5412种⻦类种群数量下降,50年内,北美和欧盟已失去30亿只⻦,近30年,⻦类灭绝⻛险整体增加。45%的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处于不利状态,56%的森林不再具有高度完整性。现存⻦类中有45%被人类利用,狩猎和野生动物交易是鸟类最广泛的威胁。

“人与候鸟的良好互动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志。在学习候鸟保护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一个叫作‘one health’的概念,意思是共同的健康,我们跟鸟类是共享一个健康系统的。但候鸟正在遭受栖息地安全和栖息地完整两方面的威胁。在栖息地安全方面,候鸟面临着野生动物贸易等灰色产业的侵害。此外,由于我们不能完整地保护自然栖息地,留出足够的生产资源供候鸟栖息,那么资源不足,就会导致人类与候鸟的生存空间交错,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风险性,比如鹦鹉热。”陈钰什说道。

他认为,人类过度侵占鸟类及其他野生保护动物的生存空间,也会被反噬,鹦鹉热就是人类感染鸟类疾病的例子,同时,鸟类同样也存在感染人类疾病的风险。

保护候鸟,保护生态多样性

自然栖息地的破坏,非法盗猎,吃野味等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的行为,都会让人类生存系统的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强化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影响,从而使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韧性降低。

保护生态多样性,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近年来,人们对候鸟的保护意识已悄然改变。

观鸟,其实就是人重新跟自然建立关系的一种方式,观鸟获得的快乐,就是自然生命力之间产生的共情。陈钰什感慨道:“户外观鸟的人数逐渐增加了,很多鸟类摄影爱好者,最后都变成了保护鸟类的实际行动者。”

他表示,自然保护的议题范围很大,也很广,但保护候鸟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情。科普与专业强化同样重要。在科普宣传方面,保护候鸟最简单的行动,就是拒绝吃野味。在专业强化方面,通过社区管理保护动物生存的重要场所,保留、恢复和重新建立候鸟栖息地,反盗猎、反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等都需要大家的长期努力。

候鸟保护的意义重大,就像陈钰什说的:“我们在乎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这些宏大议题,其实也是源于我们在乎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朋友,如果到最后我们连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没有了,那我们所在乎的一切东西的基础也都没有了。”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举报/反馈

华夏时报

365万获赞 45.8万粉丝
【人道、公益、民生】
华夏时报社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