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悦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输液、做治疗、引导新患者入院、交接班……5月11日,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杨娇完成一天工作回到家中。她的日常工作和很多护士差不多,但她还有个“隐藏身份”:活跃在金牛区部分社区做科普的“杨婆婆”。

国际护士节当天,川观新闻和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联动发布的首届“四川妙手护士”,杨娇名列其中。

“杨婆婆”参演的“救在身边—脑卒中院前识别与急救”科普情景剧里,常能看到这类场景:穿着花衬衫、头发花白的她,拄着拐杖一步一顿地走上台,进行错误和正确示范。短剧开始时,“杨婆婆”的女儿在母亲发生意外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拨打急救电话没有报清楚地址,使得突发脑梗塞的“杨婆婆”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正确示范时,“杨婆婆”的女儿听了护士的科普讲解后,采用了正确的急救处理方式,“杨婆婆”才最终获救……参演时,还有护士在旁做科普解说,介绍 脑梗塞的院前识别方法——“120”法则,“‘1’是看一张脸是不是歪的,‘2’是看两只手是不是不一样高,‘0’谐音‘聆’,要聆听老人是否能说出话。”

“杨婆婆”(左)和杨娇(右)。受访者供图

杨娇说,有时她扮演的是突发脑卒中的“杨婆婆”,有时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找不到回家路的“杨婆婆”,有时又是身患痛痈、不知怎么正确用药及急救的“杨婆婆”。

演出结束,不少老人成了她的“粉丝”,主动找她聊天或咨询。有老人表扬她“你这个演的好,现在的护士要技术,还要演技”“你讲的我们懂得起”。还有老人要邀请杨娇一起“跳广场舞”锻炼身体,也有老人叹息“早些看到就好了,我们家老伴就是中风,救迟了”“要是我的孩子早来听这堂课,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走路不方便”,还有老人提问“我有高血压,你说我平时要吃些啥”。 杨娇就会说“少吃咸烧白,低盐、低脂饮食”等。

“杨婆婆”形象最早诞生于2021年护士节,是在一场医院神经内科护理团队开展的“送你一朵小红花”主题健康宣教比赛上。“那时我们让住院患者、家属及三位资深护理专家投票,结果我们团队的这个节目最受欢迎。”杨娇说。比赛结果出炉后,科室护士长李玉洁很有感触:“过去,我们护士把医学知识一五一十地讲给病人听,很多病人觉得深奥、不能理解,这种方式反响效果要好些。 ”于是,“杨婆婆”科普小团队的情景剧,从科室、向医院再向社区推广,“杨婆婆”人物形象也专门用于科普脑卒中的识别急救、阿茨海默症患者的日常照护等健康知识。

私底下,杨娇是个爱美的“90后”护士。“我一开始放不开,多少有点‘偶像包袱’在。”杨娇话锋一转,“但每当我每一场演出后,都有患者说我演得好,我也逐渐积累了信心,感受到这样的科普方式,让很多老人有‘代入感’‘亲近感’‘听得进’科普,我没有白演。”如今,杨娇甚至会给老公主动分享她的“杨婆婆”出场照。

受访者供图。

“杨婆婆”还决定做更多。 目前,她所在的科普团队在医院神经内科科室、医院门诊部、部分基层医院、金牛区4个居民社区等不同场所,上演了20多场科普情景剧,主题覆盖眩晕、帕金森、阿尔兹海默、脑梗塞等健康知识。情景剧演完后,科室还会在社区进行健康巡诊,回答观众提问,为他们测血压、测血糖等等。接下来,“杨婆婆”的科普将走进金牛区更多社区。杨娇还打算偶尔跳出“杨婆婆”角色,扮演其他角色,比如抑郁患者,“我也想让更多人及时发现、关心关爱抑郁症群体。”

【来源:四川在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举报/反馈

潇湘名医

591万获赞 55.9万粉丝
潇湘晨报权威健康平台,身边的健康科普助手
潇湘晨报旗下健康医疗新闻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