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文 马俊杰/图
今年3月16日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华林寺进入闭馆整修期。如今,华林寺的展陈更新及环境提升项目已进入尾声,即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试行面向市民游客开放。
这座位于屏山南麓的古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此次修缮与展陈,将以实物和图文为载体,力求解读千年古刹的前世今生。5月11日,海都记者跟随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等专家,对古寺作独家探访。
建筑融汇闽人智慧
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木构建筑,建筑工艺带有福建特色
据介绍,作为千年以前原构建筑、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福州华林寺的构件古朴硕大,作法考究,结构严谨简洁,空间设计、造型、工艺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长期以来都深受中国古建筑学界的关注。但由于寺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几经兴废,原有建筑布局大部分废毁,现仅存一间大雄宝殿,在社会大众间鲜有人知。
“华林寺是福州城市中轴线上,位于城北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张振玉接受海都记者专访时表示,此寺为吴越国郡守鲍修让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作为吴越国领地的一个标识,初名越山吉祥禅寺,到了明正统九年(1444年)才改名华林寺,并沿用至今。
华林寺大雄宝殿面阔三开间,但根据宋代《营造法式》的记载看,其使用了九开间标准的材料。张振玉认为,这体现了当时朝廷对此建筑的重视,祈求国泰民安。此外,由于福建的地方特色,林木资源丰富,取材较易,使得“多使用较大规制木料”成为可能。就建筑本身特色层面而言,华林寺的很多建筑工艺具独创性,为《营造法式》所未记载,可能系当时地方民间工艺大师所独创,带有福建特色。规制巨大的建材与特色设计的斗拱,增加了建筑整体的透光通风,营造出明亮的厅堂效果。
千载以来素负盛名
宋高宗赵构赐字刻石,李纲、林则徐等都曾寓游于此
“全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前六座都在山西,华林寺排在第七位,在潮湿多雨的福州得以保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张振玉说。
“我觉得古建筑的源、脉、根很关键,也就是找到它的‘源’,你就能够说它的‘脉’。”张振玉说,对古建筑的活化利用,除了对其本身的保护与修复,还应该传承建筑与人的故事,让文物、文化、历史说话。
从宋代到明清,华林寺素负盛名,众多文人雅士到此访古览胜,留下许多故事。如宋高宗赵构曾赐“环峰”,并“越山”四字刻石于寺,但由于年代久远,碑石散佚。1980年,在福州闽王祠发现黑色页岩质圆首残碑,复置寺中。两宋名臣李纲、张浚,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等人,也曾寓游于此或留下笔迹,展现了这座“闽都”古刹过往的兴盛与影响力。
讲述
“让更多人读懂华林寺”
张振玉透露,本次华林寺布展的展览形式是镶嵌、点缀式的,展览将把华林寺本身的价值,与它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定位挖深、挖透、挖全,向大众全方位展示华林寺的前世今生。
展览具体将分为三个部分:大殿内的古建筑实物展览与多媒体电子屏、从山门通往大雄宝殿主干道上的石制基座户外展板及在东配殿展出“名人与华林寺”;大殿内的多媒体屏将展现福州古建筑与唐宋古建筑的内容,展现华林寺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及华林寺建筑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对日本“大佛样”“天竺样”等建筑形制影响的大事记;偏殿将讲述名人与华林寺的故事,通过历代名人与华林寺故事的串联,让游客感受华林寺的兴衰历史。
此外,在不改动大殿的基础上,院落内增加绿化,增植两棵榕树,再现千年来“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榕城胜景,以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涵,将从景观上赋予古建筑新生。
张振玉希望,经过此次修缮,能将华林寺的故事讲述得更加精彩,让不同群体的来访者感受华林寺的历史与文化魅力。
海峡都市报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