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可见,提高学生的兴趣对学习科学来说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紧密联系生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科学知识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跟我们的联系非常紧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局限在课本里“纸上谈兵”,而应深入生活“接地气”。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了解身边的哪些事物涉及到了什么科学原理,要鼓励学生学会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某些现象,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后,老师要求学生走进超市,调查各种饮料装瓶的情况,学生调查后发现饮料都没有完全装满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解释:这是因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饮料之所以没有完全装满就是为了避免因液体的膨胀导致瓶子被胀裂。学生通过亲自走进生活,感受了原来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学生真正体验科学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的兴趣就更浓了。
优化课堂教学, 沟起学生展示的冲动。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主战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尝试各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40分钟里追求质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坚持把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科学这门课程具有它的独特性,以前那种教师当主角讲得口若悬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教学的要求了。翻开《科学新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其基本理念中有这样的表述:“把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鉴于此,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能自己说了算,而是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这种改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究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凸显自我。二是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标准。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评价标准的不同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何去何从”。不少语数教师认为课堂上谁坐得端正谁就是乖孩子,谁不多嘴谁就是好学生,但我认为科学课的课堂可以更加“随便”一些,轻松一些。为了合作实验,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走家串户”,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三五成群”。在我的科学课堂上,我甚至允许学生在特别的情景里大声呼喊,也鼓励学生对于某些问题高谈阔论,对于那些敢于“放肆”的学生我反而会大力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会说出在常规课堂上不敢表达的观点,而有些观点往往难能可贵,意义非凡。学生在如此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兴致会更高,冲动会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巧借技术手段 ,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是跟直观、感性的经验紧密联系,具体形象性仍然占据很大成分。”由此可见,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实践证明,那些直观、形象的刺激才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科学课程里,由于有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这时就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如在教学《太阳系》这一课时,借助课件、多媒体把太阳系的主要星球的大小、颜色、现状、在太空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各自的运动状态一一展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视频,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强烈的刺激下,真切感觉到“哇,太阳系原来是这样的”,学生不但惊叹于宇宙的神奇,也更激发了探索未知宇宙奥秘的欲望。
师生共制教具,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教具,作为辅助教学的器材在教学中必不可少,而且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具学校的实验室并不一定有,或者即使有也不一定适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制相应的教具。这无疑是一个将学生拉进来参与教具制作绝好的契机。老师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学生参与合作,共同经历教具制作的全过程。期间,从图纸的设计到材料的准备,从动手制作到测试效果,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于一些好的创意积极采纳并落实在教具上。教具制作好后标上他们的大名,学生从教具的制作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热情、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当把师生共制的教具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学生也会觉得教具倍感亲切,对教学内容也会“爱屋及乌”。
课外拓展延伸,增强学生合作的能力。
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一个实验或者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往往无法在一堂课内完成,这就需要拓展延伸到课外,让课内课外无缝连接。再说,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拓展活动也非常有意义,所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完成某一些探究任务,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合作的兴趣也能有效增强学生合作的能力。如在学习《抵抗弯曲》一课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任务——研究材料与抗弯曲的关系。课外,这几名学生分工合作,利用各种材料做了多次实验,得到了宝贵的第一资料,并把研究过程写成了报告,这一研究成果在2019年郴州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在这一过程里,学生合作的能力大大提升,合作的意愿也更加强烈,学习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举报/反馈

湖南日报

2690万获赞 99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官方账号。
湖南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