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气歌》中有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常山”指的就是颜杲卿,他与儿子颜季明一同被安史叛军所害。弟弟颜真卿作《祭侄文稿》悼念兄侄二人,20多年以后,他也走上了相同的路,被叛将李希烈缢死。
“满门忠烈”“忠义正直”是人们对颜真卿一家的评价,《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多被冠以“气节之书”的称号。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颜真卿也有“低声下气”求人的时候,只不过当我们了解事情原委后,不仅不会改变对他的敬佩,反而越发觉得其人格之光辉。
这件事被记录在颜真卿的书法《乞米帖》中。《乞米帖》如今已无真迹存世,据推测是在宋末元初遗失的,现有南宋《忠义堂帖》刻本流传。此帖在北宋时颇为流行,范仲淹、欧阳修、米芾、蔡襄都欣赏过它。据《集古录》载:“此本墨迹在余亡友王子野家,子野生于相家而清苦甚寒士,尝模帖刻石遗于朋友。”可见在当时,《乞米帖》不仅原作尚存,拓本也很多。
此帖写于唐永泰元年(765年),顾名思义,是颜真卿向太子太保李光进乞求一些粟米之事,故也称《与李太保帖》。刻本共计5行,47个字,释文为:“乞米帖: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此帖内容并不难懂,读来却让人泪目。颜真卿此时担任检校刑部尚书一职,官阶不低,年俸禄约有400石,但却困苦至此。古人轻易不会向别人乞粮,正如文中所述,也是迫不得已。颜真卿为官多年,清正廉洁,布施乡邻,从不贪污受贿,此时又恰逢关中大旱、江南水灾,故而有此境地。
相比“颜氏三稿”,《乞米帖》显得拘谨一些。此帖行笔敛锋,不露锋芒,以圆笔为主,转折婉转、连带自然。时人评价《乞米帖》浑厚而不失灵活,朴拙中见精巧,锥画沙、折钗股亦见于此帖中,将秀润与雄健融为一体。
《乞米帖》结字疏阔欹侧,如“济”“勤”二字,前者左轻右重、疏可跑马,后者左高右低、向右下结势,揖让变化丰富,字字气脉相连、一气呵成;纵有行横无列,上下间距致密,左右通旷。一件小小的书信,其中蕴含的笔法、结字、章法学问值得好好琢磨。
据史料、诗文记载,苏轼、陆游、汤显祖、董其昌都曾临摹《乞米帖》,董其昌临本留存至今。他兼取颜真卿、李邕笔法,所写《乞米帖》个人风格更强烈,略失原作那种随意而出但又深谙古法的驾轻就熟感。
大家对《乞米帖》有何评价,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