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理创作动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一)意识与无意识
癔症(情绪激动举止异常)——与患者的创伤性经历有关
精神层次理论
1.意识:逻辑性、现实性
2.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的无意识
3.无意识(潜意识):(不被意识到,但产生重大影响)原始冲动、本能、童年创伤经验
(二)弗洛伊德式失误
1.失误行为(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失误是由于无意识导致)
2.诚实的不诚实
每个人都有不能说的东西,那些东西才是真的东西。
3.癔症转移
(三)人格结构理论
1.超我、自我、本我
超我: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的某种反应,遵循社会规则、道德准则,良心。超我是对本我的压制。求善原则。——三个层面
自我:超我和自我矛盾冲突下呈现的现实中的我,一方面受到本我的冲动,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现实原则。——意识、前意识
本我:本能驱使,享乐原则。——无意识
2.本我—本能
(1)
生的本能-物种延续
死的本能-回归原始状态(母体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状态,脱离母体是人幼小内心遭受的第一次打击,每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时候都有重回母体中的状态的欲望。);破坏欲。
(2)力比多(欲望,延续物种生生不息的欲望)的发展阶段
A自恋期:
口腔期(0-1岁)、肛门期(2-3岁)、生殖崇拜期(3-5岁)
B潜伏期(6-12岁)超我发展
道德感意识极强,欲望被压抑
C生殖期(13-)
人有某种潜在欲望,而这种欲望被压抑。
(四)梦的解析,1900,《释梦》
无意识欲望。本能。
1.基本观点
梦是有意义的——人清醒时的活动有关系
梦:人某种被压抑的愿望的达成
成年人即使在做梦也是压抑的,不能直接呈现出你的欲望,头脑依然有一个道德的审查机制。原始欲望不能直接呈现,要经过伪装、润饰。
梦-压抑-伪装
2.梦的四种伪装手段:
(1)浓缩作用:两个以上的情节集中在一个情景
(2)移置作用:把重要的内容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上
(3)象征作用:将抽象的概念变具体。
(4)润饰作用:顺畅地联系在一起,把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
3.解梦
将梦拆分成不同部分——针对各部分展开自由联想——追溯现实生活来源——找出内在联系——发现真实愿望
(五)《作家与白日梦》
1.白日梦——想象
某种未满足的愿望——文学
张贤亮:文学是对现实的幻想,而幻想是对现实的反抗。
2.升华理论
文化转移——文学艺术(庸俗欲望变得不庸俗,低级想法变得不低级)升华过程
案例:《哈姆雷特》(文艺复兴时期的忧郁王子)犹豫延宕——人性光辉
(六)精神分析批评
1.分析作家创作心态。
(1)搜寻作家的相关资料
(2)症候式解读
2.作品的潜在义
给解读另一种可能,但并不绝对,不是金科玉律。只是提供另一种解读作品意义的角度,对文学作品有更丰富、更多可能性的理解。
*关于梦的有些理论已经被证明了是错误的,科学界不是那么认同。但是触及了人意识之前之外的领域——无意识;文学艺术的可阐释性极大,解读文学作品的新的思路。
二、荣格的原型理论
(一)人格结构理论
集体无意识:很多患者的无意识都跟历史神话传说、早期文艺作品有契合。可能无意识不是来自个体的经验,而来自于某些原始人类的沉淀起来的历史经验,以遗传的方式传递。
自我意识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由遗传保留的普遍性经验
(现代生物学:高等动物身上依旧保留着低等动物全部生命印记)
作为人有共通的心理倾向
集体无意识:本能、与生俱来
文化形式普遍性,沉淀在意识深处*
(二)原型: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形式——原始意象
代表原型:
(1)阴影-人格面具
动物性,邪恶性倾向——人格外层假象
(2)阿尼玛-阿尼姆斯
性别意识。性格由雌性因素和雄性因素的比例决定的。
男性内心的女性特质——女性内心的男性特质
(原型:原始时期时代积累多年以来形成的经验)
(3)智慧老人——智慧的形象化
对智慧的追求。如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
(4)母亲——包容、慈善、关怀
安全感。并不只是母亲本身,还有很多东西。如女神,丰饶的事物-大地,森林,泉水;伊甸园、天国。权威,对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恐惧:巫婆、魔女……
(5)儿童——自我潜能
(三)原型批评
1.创作角度
文艺作品就是作家的自主情结:作家的意识、集体无意识-深远(受无意识控制更多)
创作动机源自集体无意识,作家是代言人。
作为个人的作家:自主意识——个人
作为作家的个人:集体无意识——集体人
2.接受角度
发现作品反复呈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象征,重新构建出原始意象(回归原始意象)
三、弗莱的原型理论
《批评的辨析》
(一)重新定义:
原始意象(荣格)——反复出现的意象
(二)神话的四种叙事模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1.春:英雄诞生、创世神话——父母(人物关系)
2.夏:英雄成仙、进入天堂——伴侣新娘
3.秋:战败死亡——奸细海妖
4.冬:众神毁灭、英雄打败——妖魔
【原型批评理论的特点】
1.原型批评是一种远观的研究。(人类学,《金枝》)——向后看
2.重视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
3.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文学创作动机、结构。
能不能适用于中国?神话原型,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推荐阅读傅道彬的《晚唐钟声》。
四、文学创造的几种观点
1.灵感说:柏拉图,迷狂。
2.虚静说:《老子》
3.社会说:社会动机
4.欲望升华说(弗洛伊德)——拉康
5.原型说
6.作者之死(现代主义思潮)(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诗歌要回避情感,传统在创作中起重要作用。)——反作者之死,《作者不能死》(作者在什么层面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