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子鱼

01.

拿到这本厚重的《社会心理学》,第一时间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该如何把它啃下去。

事实上,真正读进去的时候,却又觉得这是一本不但不枯燥,还挺有意思的一本心理学书籍。

作者阿伦森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也是唯一一位包揽了杰出写作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研究奖这三项大奖的社会心理学家。

这本《社会心理学》10版,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影响、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等话题做了深层次的剖析。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实人人都是社会心理学家,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都是社会心理学的反馈。

在《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一章里,关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如何因他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我们就是社会的一分子,而学习和研究社会心理学,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何其重要。

在为什么学习社会心理学这小节里告诉我们,社会心理学家对对人类的社会行为都非常着迷,而且尽可能地想多了解一些。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心理学家。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林语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细品这句话,是不是把社会心理学解释的很通透,读来也觉得挺有意思,还很接地气。

02.

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受到别人影响,或者去影响别人。

另外,社会学家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要找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每个人在社会环境里都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与人打交道自然会产生交集,如何在社会情境中去理解别人,理解自己,在这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模式。

这里有个自利归因的分析,人们会对自己的成功进行内部归因,而对失败进行外部归因。

弗里茨·海德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他的二分法把归因明显区分开来。

就是在尝试人为什么会有某些行为时,可以做出两种归因。

并且用一个案例解释:如果一个父亲对女儿破口大骂,可以做出两种归因来判断。

内部归因认为父亲的这种行为与他自己的性格和态度有关,可以认为他不是一个很好的父亲。

而外部归因则认为,导致这个父亲大吼大叫的行为,是由于这个女儿过马路时没有注意旁边的车辆。

重点来了,因为归因的不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03.

如果掌握了内部归因这个问题,我们在任何一种相处关系中都会做出判断。

比如在两性关系中,夫妻关系和谐的夫妻都倾向于伴侣的正性行为归于内部归因,

比如:他对我很好,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爱我的男人。

反之,如果夫妻关系紧张,大多数会归结为外部原因。

如:他对我态度不友好,说一些刻薄的话,是因为他最近的工作太紧张了。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领会到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精髓,在任何关系中,都会产生正向的引导,最后收获一段融洽关系。

而在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之间,还有一个共变模式,就是对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没有明显的界定,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同时,还要明白这样一个现实,在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判断还有误差。

综上所述,学会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认知和判断,是为了学会更好的去理解别人。

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幸福,而学习社会心理学就是让我们通过内省,认识自己,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经典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值得深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最终的目的和使命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通过学习,能够做到理解他人、理解自己,那么由此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就会是正向的,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也会不一样。

写在最后:

这本《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入门经典,通俗易懂,适合大众学者。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关系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如果我们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做到和谐共处,理解他人,认识自己,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加精彩。

THE EN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作者简介:顾子鱼,自由撰稿人,与你一起分享好书好故事。

点击阅读:

《我的骨头会唠嗑》:真正让人恐惧的,不应该是尸体,而是人心
把男人女人乱伦之爱写得如此唯美,当属川端康成了
盛开在时光里的女人花
诺奖作品川端康成《古都》:一个没有结局的悲伤故事
举报/反馈

遇见子鱼

82.7万获赞 16.5万粉丝
一起分享有温度的情感故事.......
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