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全文9000余字,主要说了些什么?应该如何去理解?具体如何去应用?
第一、《实践论》都说了些什么?我把9000多字压缩到500多字。
1、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通过生产和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逐步由低到高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逐渐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同时,人们的思想受到自己所处阶级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二是实践性。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循环、进化与迭代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理性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更要拿这种认识去改造世界。
3、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不仅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往往需要改正和纠正错误的认识。甚至会反复失败多次,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4、真正的革命指导者,不仅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理论、计划、方案,而且要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人员,在改变的客观过程中,跟着推移转变思想,即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应新的情况的变化。这需要我们的指导者既不能思想落后,更不能急躁冒进。
5、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辩证唯物论完整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1、我们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躬身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知、改造世界(实践升级)。
实践与认知就像一个人走路一样,双脚交替前进,二者缺一不可。至于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是先学再干,还是先干再学,我认为倒是无所谓的事情,因为学与干有时本就是一体的。
2、《大学》开篇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通过实践,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目的是什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要“改造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才是我们实践与认知的目的。
3、认知与实践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迭代的。昨天的成功不代表明天也能成功,必须应天时行,在实践论的方法论基础上,去不断创新与探索。既不可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也不能急躁冒进。快半步叫先进,快两步是找死。
4、成功的核心法门是什么?是通过实践找到规律,然后让主观认知与行为符合于客观规律与环境,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作为。即《道德经》所说的:不知常,妄作凶。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而这个“道”就是:客观规律、底层逻辑、事物本质、发展趋势、第一性原理。
当我们真正掌握了“道”的时候,我们做事就会“如有神助”。不要总想着人定胜天,而要学会“与天共谋”。
5、而实现“惟道是从”的最大难点即在于:意必固我。即:做事主观、一厢情愿、固执己见与自私自利。只有当我们克服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凝聚到更多力量,才能一起走得更远,才能像毛泽东一样去改造中国与世界。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所以,我们对《实践论》的应用很简单,就四个步骤:去实践、找规律、出成绩、去复制。
比如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三个月总结”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说: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指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九月全国规模内战爆发以来的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时所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我们集中的兵力必须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于敌,方能有效地歼敌。不论在战役上,战术上,都须如此。不论是高级指挥员,或中下级干部,都须学会此种作战方法。
短短一段说即包括以上面四个步骤的所有内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地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而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种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循环往复关系,就好比我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像,不断地校正自己的形象、修正自己的缺点,使得自己更加完美、更加优秀。同时,《实践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革命的思想方法,即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因此,我认为,《实践论》就像一面人类认识世界的镜子,反映出人类理性思维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自己和世界,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