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世界卫生组织5月5日正式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举意味持续长达三年多的新冠疫情“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态就此结束,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卫在是否结束新冠疫情“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态的问题上一直非常慎重,现如今才宣布结束是考虑到了一些欠发达国家的情况,应该说这项决定是非常客观的。
世界卫生组织 资料图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5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卫组织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年多来,随着接种新冠疫苗和感染的人群的免疫力提高,新冠死亡率下降,各国卫生系统面临的压力有所缓解,新冠疫情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使得大多数国家都能够恢复到新冠疫情之前的生活。因此,我满怀希望地宣布结束新冠疫情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世卫组织同时表示,这场大流行已造成超过 690 万人死亡,扰乱了全球经济,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社会,而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朝着结束大流行迈出的重要一步。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此后的三年多的时间里,世卫组织一直都以慎重的态度应对这种最高级别警报的传染病。而在许多国家调整本国防疫政策之后,世卫组织对于是否结束新冠“紧急状态”依旧持观望态度。
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1月底,中国的新冠疫情逐步缓解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声明中还是表示,新冠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主要是因为世卫组织还在考虑一些疫情依旧严重的国家的情况,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的情况,因为在这些国家,新冠死亡率依旧比较高,“我个人认为,世卫组织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对新冠死亡率的考虑。”
现如今,新冠疫情整体上已经得到了控制,且气候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利于病毒传播,曾光认为,各方面有利因素增加促成了世卫组织结束新冠疫情“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态。
在结束新冠疫情“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态后,新冠是否会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再度大规模传播?对此,曾光认为新冠依旧有其特殊性,对于新冠的流行情况应保持密切监测,至少应该再过一个秋冬季才好下结论,“但对于前景我们应该保持乐观”。
5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DC weekly)发布《预先计划的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次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国广东省,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文中介绍,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广东省出现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情况。该研究调查了广东省的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率和相关因素。该研究估计,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到6个月内的再次感染发生率为4.0%。此外,94.2%的再次感染病例有症状,但只有7.7%的病例需要医疗干预。在首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然而,只有少数人需要医疗干预,没有发现危重病例。无论病毒变异或上次感染后经过的时间如何,既往感染所赋予的保护可能有助于降低再次感染后重症的发生率。研究同时认为,至少在未来三个月内,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广东省引发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曾光也认为,当下各地出现了零星散发病例的情况,但是二代病例并不多,整体来看国内再度出现第二波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不大,“我个人认为,如果整体人群感染率达到了10%,才能说可能会出现第二波大规模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