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然而在当前中考的政策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虽然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生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制约,他们自身处理事物和情绪的能力还未发展成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形成负面的学业情绪,从而对身心健康及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且,当今的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负面情感。因此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状态下,导致他们形成不合理的归因方式、悲观的解释风格以及消极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情绪情感称之为学业情绪,这是一种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由于学业情绪在初中生发展中具有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可见新时代已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教育工作,它不仅关注时代发展对个体素质的全面需求,也关注学生的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还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以往的教育专家、心理学研究人员及社会人士多把视角聚焦于生活的悲观与愁苦之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心理学流派的增多,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积极心理学。
它认为人是具有积极情绪体验和良好人格特征的主体,强调通过培养积极品质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因此积极心理学不同于以往的一些心理学流派,它提倡我们应采取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对人的心理现象与问题进行解读。
其中乐观已然成为积极心理学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之一,乐观是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优势,也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
它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正向情感,并将其与个人的信仰体系相结合,从而给个体带来积极向上的思考力量与心理能量。
积极正向的情感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
我国学者通过研究证实,学生的学业情绪不但可以激发、维持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其中积极的学业情绪通过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消极的学业情绪则会阻碍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升。
学业情绪的定义德国心理学家 2002 年首次把这些与学业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关系的情绪统称为学业情绪。
学业情绪主要由九种不同的情绪构成,并根据愉悦度和唤醒度将这九种情绪又分为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与消极低唤醒四类。
学业情绪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的一种成功或失败的情绪,还应包括学生在日常上课过程中、考试中所体验到的情绪感受。
学生所有与成就、教学或学习过程相关的情感,都是在中学或大学环境中所经历的。从上面所论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其性质。但是归根结底都认为学业情绪是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
学业情绪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对学业情绪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
但也正是由于各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阐述,才能促进我们对学业情绪的了解,丰富关于学业情绪领域的知识。
因此,本文将学业情绪界定为学生在学校、考试和学习活动中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体验的总和。
学业情绪的结构心理学家想要深入研究情绪,就必须要对情绪进行分类。因此,在心理学史上,许多心理学研究者都相继对情绪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分类。
如英国心理学家冯特早在 1896 年将情绪分为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两个不同的方向端点:愉快对应不愉快、兴奋对应沉静、紧张对应松弛。
当情绪产生的时候,每种情绪都处于这三种维度、两种方向的任意一个位置。在学业情绪研究过程中,也延续了情绪维度的分类方法,分别出现了一维度分类、二维度分类及六维度分类。
(1)学业情绪一维度分类学业情绪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者通常只采用效价标准或者愉悦度这一种维度来对其进行分类,分为积极学业情绪与消极学业情绪。
(2)学业情绪二维度分类随着学业情绪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体验到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仅仅采用效价对学业情绪进行划分难以体现出情绪种类的多样性。
与此同时,在 2002 年 Pekrun 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唤醒度在学业成就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就将唤醒度纳入学业情绪的划分维度,将学业情绪划分为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四个种类。
对学业情绪的二维度划分方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其中我国学者沿用 Pekrun 等人的划分维度。
在 2005 年对我国中学生的学业情绪进行调查,将其细化为 13 个种类,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
(3)学业情绪六维度分类我国学者在 2006 年采用形容词检核表法对我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业情绪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六个维度,并且每个维度下又有属于各自的不同的子情绪。
目前来说,六维度的学业情绪划分方法相对于一维度和二维度还是有些粗糙、不够完善。
因为情绪是复杂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孙士梅的分类方法目前还是难以体现出学业情绪的全貌。
并且此种划分方法中负性情绪较多,只有愉快类的属于正性情绪,因此该情绪种类难以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和推广使用。
学业情绪的相关理论(1)认知—动机理论Pekrun 等人在收集、整理了前人关于学业情绪研究成果后,对学业情绪是如何影响学业成就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并于 1992 年提出认知—动机理论。
该模型系统描述了学业成就与学业情绪的关系,认为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激发、动力作用,在激发的同时还能为它提供能量使其继续维持学习动机,最终影响学业成就。
在此期间,学业情绪想要对学业成就造成影响,就需要通过学习策略、认知资源、学习动机等变量在中间进行识别。
(2)社会—认知理论Pekrun 等人在 1992 年提出认知—动机理论之后,将研究的视角彻底放在了学业情绪上,思考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且这些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对学业情绪产生影响的。
因此,在 2002 年 Pekrun 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详细阐述了学业情绪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影响的。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认知评估是影响学业情绪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评估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控制感,二是对学习任务的重要程度进行价值评估。
影响个体认知评估能力的因素有:教学因素、自主与控制因素、期望因素和目标因素、反馈因素和人际支持因素。
(3)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Pekrun 先后提出了认知—动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但随后 Pekrun 便意识到这些影响因素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他在 2006 年将两个理论整合在一起,又提出了控制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模型指出,学业情绪受内部认知的调节或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通过内部中介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内部中介需对其进行评估,评估通过了它们才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情绪。
内部中介包含了价值评估和控制评估,其中控制评估对于学生的学业情绪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