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怎么都想不明白,从而产生不好的情绪,不良情绪又会引发不好的行为,如此循环,不良情绪积攒的越来越多时,又会造成抑郁的心情,严重的可能会造成生理上的气质性病变,如炎症、肺病等。其实,让你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真凶并不是事件,而是你对事件的错误看法,而不良情绪又会让你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其实这三者(事件、对事件的看法、情绪)是互为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造的情绪ABC理论可以明确解释这一观点。所以,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时,先不要埋怨事件本身,也许是你的想法出错了呢,不如换个想法、思路,灵活一些,说不定你会发现生活的另一番景象呢。
那么,什么是情绪ABC理论呢?“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C的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通过上述理论,我们说认知可以产生情感。例如一个人认为:也许要发生糟糕的事情,那么他产生的情感则是焦虑;一个人认为:“他们做了坏事,别想逃脱。”由这个想法产生的情感是愤怒。认知也可以影响行为。例如:一个人认为:一定得有人爱我,每个人都要欣赏我,那么他产生的行为是,过分取悦别人,行为不果敢;一个人认为:“人们应该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他的认知产生的行为是对那些不合乎期望的人产生敌意。
我们说,不好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对事件不合理的信条产生。而常见的不合理信条又会产生哪些后果呢?例如,一个人认为:“我一定要得到每一个人的爱与欣赏,那这样的想法产生的后果就是焦虑、抑郁、自尊心受损,行动不果敢。”;“如果有可能发生坏事情,我就改左思右想。”由此后果是焦虑、冥思苦想。所以,生活中,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不合理的想法,首先要利用信条,监测你的思维,识别自动思维。这里又要提到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他发明的产婆术式提问,利用理性思维来辩驳不合理信条。然后强化正确的思维,这样你就可以改变以往固有的自动思维,从而产生好的情绪和行为。这三者又会相互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叫小沁(化名),她的母亲不喜欢她,从小对她很冷漠,也不关心她,所以她认为她不是重要的人,也没有价值。而这些情绪一直压抑她,她认为自己一直不值得被爱......."那我们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提问的方式,从理性的角度对她进行一个提问:“你认为母亲不喜欢你,你就是不值得被爱、不重要,没有价值的人吗?这两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母亲不喜欢你,你就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事情了吗?”应用这种 方法,可以让小 沁改变之前错误的想法:“母亲不喜欢我,我就是 一个没有价值的”的错误想法,换成:“母亲不喜欢我,不代表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我是是个重要的人,值得被爱。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然后在生活中不断的强化这一观点,改变她的固有自动化思维,慢慢的,她之前的那些由错误信条产生的不良情绪就会消失,生活就会步入正轨,她也不会再让自己陷入不良情绪中,走不出来。在面对生活中的困扰,有时灵活应变也很重要,我们不一定要认死理,认为一件事情就一定是这样的,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换个想法去想问题。
也许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定能如你所愿,结果可能让人失望,却很少是灾难性的。我们要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完全绝对的,当你遇到想不开的事情,而产生不好的情绪,不如换个角度去想问题,也许是你自己的想法出错了,从而把自己逼进死胡同,只有你的情绪平复了,心情好了,你才有心情和精力去欣赏路边的风景。有时不是路边的风景不够美丽,而是你缺乏欣赏风景的好心情。
有时我们想不开时,也不如看淡一些、看开一些,糊涂一些,毕竟很多人性的东西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没有绝对的苏格拉底——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改变不合理信条,让自己有能力去发现、去创造自己生活的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