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与往年小长假密集上线专题产品相比,“五一”小长假前夕,仅有部分地方商业银行发行了专题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的银行对节假日专属理财产品反应平淡,转而加快代销渠道和产品体系布局,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偏好。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净值波动的加剧,节假日专属理财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净值波动的产品,金融机构也在进行产品和服务策略转变,以适应新环境下投资者的配置需求;但长期来看,金融机构仍更看重权益市场投资,以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节日理财发行冷清
“五一”小长假前,部分银行上线了节日专属产品。但与以往相比,无论金融机构还是投资者,对今年的节日专属理财反应普遍平淡。
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表示,截至4月26日,今年“五一”专属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不足5款,预计最终发行量将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也很难达到两位数。
往年备受欢迎的节假日专属理财产品,现在为何越来越受冷遇?
在易观分析金融数字化高级分析师潘玉宇看来,在资管新规实施以后,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会使理财产品的收益随市场波动。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银行推出节假日专属理财产品,其收益与平时发行的理财产品并无太大差别,并不会像新规前发行的节假日专属产品那样是业绩比较基准略高于同期产品,因此,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大。
除了实际收益表现没有明显优势而难以吸引投资者外,王杰还指出,考虑到营销成本和市场需求,理财机构也没有继续发行节假日专属类理财产品的动力。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忠进一步分析认为:“节假日专属理财产品主要是一种营销策略,各银行通过让利投资者来争取更多客户。在预期收益率时期,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更高,可起到明显的宣传效果。但净值化转型以后,这类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难以保证,若产品运行情况不佳,最终收益可能比普通产品更低,反而不利于宣传。所以这类产品发行数逐渐减少是目前的趋势。”
节假日专属理财产品发行减少,并不意味着理财机构对节假日理财市场的营销“躺平”。近来,随着假期临近,越来越多的银行及理财公司强化理财产品营销布局,加大跨行代销力度的同时,也在持续强化对低波动稳健型产品的推广。
在看懂App联合创始人由曦看来,在节假日期间的业务布局中,理财机构通常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投资者偏好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例如结构性存款、短期理财产品等;同时,在渠道和配置策略上也会有相应的调整,例如加大线上渠道的投入、增加跨境投资品种的产品等。“在未来的业务布局中,可以预计会更加注重对投资者需求的深度了解和满足,同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以提升竞争力。”
此外,低波动稳健型产品也成为节假日期间理财机构营销推广的重要抓手。潘玉宇指出,投资者在市场有波动的情况下更倾向于低风险稳健型的理财产品,而理财机构也向细分客群下沉,产品将营销关键词放在了“低波稳健”上,以迎合投资者对稳定收益的需求。而理财机构的客群精准营销和细分经营是行业趋势。
杨国忠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仍然处于破净潮之后的恢复阶段,新产品以固收类为主,各银行倾向于强调低净值波动,收益相对稳定。
“去年理财产品经历破净潮之后,投资者赎回现象增多,购买理财产品更加谨慎,风险偏低、净值波动较小的产品更受青睐。”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说。
不过,潘玉宇也认为,理财机构在节假日的业务布局上正呈现出产品创新化、渠道多元化和配置敏捷化的趋势。
投资者配置需求转变
节假日理财市场的变化,不仅体现出投资者风险偏好和配置倾向的转变,也反映出金融机构调整产品和配置策略以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布局。
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副总监王逸夫认为,理财净值化转型带来的净值波动使投资者在配置策略上趋于保守,银行理财主要满足母行中低等级风险偏好客户,理财产品主要以风险等级为一级(低风险)、二级(中低风险)为主,中高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延续压降趋势。
从产品结构表现来看,王逸夫表示,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中固收类、现金类、混合类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63%、32%和5%,以信用债为主的债券投资是主要配置的资产,权益类资产占比仅3.1%,相较于2021年,债券、非标和权益占比均有所回落,资管产品占比上升。
王逸夫指出,从配置久期来看,高流动性资产占比提升,利率债相较于信用债久期缩短情况更为明显。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在满足投资者配置需求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普益标准研究员董翠华认为,在理财产品净值化后,理财产品的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而且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呈现下降趋势。因而,当下在满足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方面,金融机构面临着平滑波动和提高收益两方面的挑战。
董翠华表示,下一步在满足投资者需求、提升竞争力的业务布局上,要从优化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入手,降低产品的净值波动,满足客户对稳定收益的需求。
王逸夫指出,理财净值化背景下,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健的收益率成为理财产品的核心考量之一,理财子公司当下更为关注增强自身投研能力,适当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以增厚收益是巩固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
“为提升产品收益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各机构应提升权益资产的投研能力,用权益资产增厚产品收益。”董翠华提到。
不过,刘银平也指出,金融机构一直比较看重权益市场投资,过去几年理财公司也在不断加码权益投资,有利于丰富产品类型、增厚产品收益,但配置权益类资产的产品净值波动更大;投资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产品净值波动较大、下跌概率较高,投资者对此类产品的接受程度不高。“去年下半年以来,理财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更加谨慎,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有所下降,封闭式产品大多采用混合估值法,满足投资者对稳定收益的需求。”
而长期来看,增加权益资产配置依然是大势所趋。王逸夫表示,当前理财子公司对于权益投资仍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对于仓位控制十分谨慎,从长期来看,随着非标资产供给压降,非标对理财产品的增厚收益贡献逐渐降低,通过权益投资增厚收益是未来大势。
此外,在潘玉宇看来,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面对市场风险快速波动、投资者个性化需求突出等情况,金融机构除提供基础财富产品供给外,在服务体系方面更应落实围绕用户投前、投中、投后开展多场景、全流程的陪伴优化问题。
“可以看到已有部分头部商业银行开始行动,未来相信通过自身业务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应用,财富管理的平台化、开放化特征会越发明显,这将是机构的关键竞争力所在。”潘玉宇说。
由曦也认为,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下一步在满足投资者需求、提升竞争力的业务布局上,金融机构需要更加注重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对市场趋势和投资者需求的了解,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