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热爱自己:非暴力沟通让我们更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顺利,它充满了温情和爱意,使人与人的沟通在一种和谐的氛围里达到最佳的效果。而热爱自己,则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生存于世间,在成长过程中体悟自身的神奇,这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最大的爱。在与其他生命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当中,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这是非暴力沟通的最终意义。所以,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们懂得了更加爱自己;而在更加热爱自己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自己、与他人实现非暴力沟通。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自己内心的冲突,也学会了用一种爱的语言与他人交流。在这样的不断交流当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神奇,看清了自我成长的方向,学习怎样去培育对自己、对他人的爱,并将这份独特的爱,用于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

1.学会培育对自己的爱

学习非暴力沟通的一个前提和关键就是感恩生活给我们的赐予,学会培育对自己的爱。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去与人沟通和交流、去改变自己的谈话方式和倾听方法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爱自己。如此,我们才可以在沟通与交流中清晰而真诚地表达自己。非暴力沟通随时随地在提醒我们倾听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感受,与自己的内在更深刻地联结。

美国编剧赫布·加德纳在他的一部名为《一千个小丑》的作品当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十二岁的尼克生活在叔叔默里的家中,主人公默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他希望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但是儿童福利院的社工却让他将尼克送到福利院。但是默里严肃地拒绝了,他郑重其事地说:“我希望尼克能够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只有在我这里,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特殊。否则,今后的人生如此漫长,他一定会忘记这一点。”

同时,默里还强调:“我希望在成长的路上,尼克能够保持清醒,去体验生命当中各种奇妙的可能,如果可以,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要做一些事情去给这个世界一点触动,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的。我更希望他能给明白,为什么自己是一个生命,而不是一张椅子。”

的确,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作一把椅子,或者其他的工具,那么人们就会对自己的缺陷充满无奈和憎恨,又怎么能够去爱自己呢?如果不能爱自己,就无法更真实地在沟通当中表达自己,无法实现非暴力沟通。

那么,怎样培育对自己的爱呢?

通过非暴力沟通来感受自己情绪背后的需要,进而转变对自我的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都希望给他人传达有益的信息,但是又常常处于矛盾当中,因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方式最终会导致我们自己都讨厌自己,又怎么能给他人提供有益的信息呢?

实际上,积极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与自我的非暴力沟通来获得。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心理总是不断地接收自己或者他人的暗示,有些暗示会让我们感到悲伤和痛苦,有些则会让我们充满信心和喜悦。我们通过积极的暗示去更加快乐而乐观地生活,更有自信地与他人交流。

而运用非暴力沟通来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是爱自己的第一步,也是培育对自己的爱的重要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将心理学中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运用于与自我的沟通,让我们了解和接纳自己,然后爱自己。

而这种与自己的非暴力沟通,就是体会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然后解读这种感受背后的需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与自己沟通、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容易做到,但是解读这些感受背后的需求则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时刻都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而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是一项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但是,体会和解读这些需求又确实是与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接纳自己、爱自己的重要方面。察觉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它们代表着我们心灵深处的人格,只有了解了这些需要,我们才能更好地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在与人的沟通当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实际上,当我们真正运用非暴力沟通去做的时候,即使存在困难,我们也能够渐渐地解读自己每一种情绪背后的需求。例如,我们感到害怕是因为需要安全感,感到生气和愤怒是需要得到更加公平的待遇,觉得孤单则是希望拥有更加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这些需要,就能够更加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同样也可以通过解读这些情绪,与更深层次的自我进行沟通。在这样的循环中,我们会转变曾经对自己的评价,会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令人憎恶,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熟练地通过非暴力沟通去诚实地表达自己,我们的需求也更容易被满足。

虽然很多人因为对自我需求的误读而导致自我憎恨,也会通过各种自责来改变自己,但是这种自我的改变是出于羞愧或者内疚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这种自我联结和沟通是一种暴力的方式,而不是出于对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在自我的责备当中,人们会更像一把“椅子”,而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其实,任何一种指责——无论是在沟通当中对他人的指责,还是对自己的指责,都反映了指责的行为不符合我们自己的需求。而如果我们将目标转向这些指责情绪背后的需要,将这些需要都逐个满足,我们就会转变对自我的评价,并且从转变的评价当中获益。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非暴力沟通来感受自己内心的需要,进而转变对自我的评价、培育对自己的爱呢?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在日常的生活沟通当中进行练习:

运用非暴力沟通来管理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看到或者听到什么,以及有一种想法出现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自己内心所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例如,年轻的女孩在商场看到一件衣服,她会想“这件衣服很漂亮”。然后,我们再去解读这个念头,去分析因为这个念头,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背后的需求又是什么。

当年轻女孩的心里冒出“这是一件很漂亮的衣服”的念头后,也许她会感觉自己穿的衣服非常过时。到此,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不运用非暴力沟通,年轻女孩就会因为觉得自己的审美很差而陷入自我指责当中,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但是如果使用非暴力沟通,她会在念头出现后,分析这种情绪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或者是把这件漂亮的衣服买下来,或者希望自己多学习服装搭配的技巧。如此,自责的情绪也自然会远离。

通过非暴力沟通来关注身体的提醒

清晨,你匆匆忙忙地起床,飞快地出门,向车站跑去。幸好,在你刚刚到的时候,班车也来了。你很庆幸自己没有迟到,但这时身体却出现了状况:你感到胃部翻江倒海似的疼痛,这让你不得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那么,你会因为身体出现的状况而对自己恼火吗?

使用非暴力沟通,你对这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体验。首先,胃痛是身体对自己的一个提醒,疼痛就是我们收到的提醒。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这样对自己说:“非常感谢你给我这个提醒,我现在感觉不太好,也有些害怕。以前是我忽略了你,而这份提醒让我开始细心地关心和照顾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读身体出现的这个信号和什么有关,然后列举出相关的可能,并计划好如何去做。

不要使用负面的词语来暗示自己

在我们的意识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暗示性的词语,例如“应该”“必须”“不得不”等等,还有“我不应该这样去做”“我必须要做那件事情”“我不得不将这个问题想明白”……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阻碍,由于这些想法的存在,我们无法去爱自己。这些词语意味着自我封闭和别无选择,它们会让我们感到不甘心,但我们又会经常拿它们来打击自己。

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需要暗示自己不用这些词语来暗示自己,虽然它们在我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但事实上,这些想法都是源自于我们自身。没有这些负面的暗示,生活同样会继续,而且会让我们感觉轻松。而摒弃这些负面暗示的方法,就是通过非暴力沟通当中的四个要素,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满足。

一旦做到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获得正面的自我评价,而非暴力沟通当中的正面评价,又会激发我们对自己的爱。所以,当一种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非暴力沟通去倾听自己的感受,然后探寻这种感受背后的需求,想想最美好的情况是什么,自己又是因为什么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了这样的情绪。顺从这些想法和问题,我们会同自己的内在而联结,会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同时,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因此而改变。

当我们通过非暴力沟通,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后,就会转变对自己的评价,也就学会了爱自己。而在沟通当中,我们也会更加从容,更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看见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实现沟通当中的彼此联结,实现在沟通中让爱流动。

2.解决内心冲突,看清自己的成长方向

在多数人看来,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尤其是成年人。在与人的沟通当中,我们常常不会注重和解决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冲突,而会认为社会上所谓的“正统”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总是倾向于顺从社会当中各类权威的声音,而不会去爱自己、倾听自己。于是,在所有的沟通当中,我们总是会想: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满足对方的期待呢?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

实际上,这并不是非暴力沟通所主张的,如果我们无法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就根本不能去爱自己,同时也会因为野蛮暴力的沟通方式而对家人产生非常坏的影响。

12岁的简刚刚结束心理治疗,在外人看来,她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父亲有自己的公司,母亲则是当地政府的公职人员。但是由于父母在沟通当中存在的问题,简一直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阴影中。

简的父母都是各自圈子里的领导,所以都比较强势,他们将这种强势带到家里,夫妻关系就变得疏远,相互之间也产生了矛盾。他们的沟通模式也是非常强势的,总是相互争吵和指责。或者可以说,他们并不会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更不会对对方陈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是当心里有情绪的时候就直接发泄出来。最终,他们选择了分居。

简是伴随着父母的争吵长大的,虽然他们对这个女儿很疼爱,在物质上也尽量满足,但他们同样不会和简正确地沟通,当简的内心有需求的时候,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去判断。在这样的环境中,简变得古怪、拒绝与他人沟通,她不再相信任何人,对他人总是抱有一种敌对的态度。而简的父母却一直没有意识到女儿的变化。

简11岁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多,直到老师打电话询问的时候,父母才知道简一直在逃学。于是,他们将简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但是简悄悄地拿走了家里的钱,开始混迹于社会上的网吧,没多久,简认识了一个比她大30多岁的网友,并与之同居。

在警方的帮助下,简的父母在男网友的家中找到了她,但简的精神状态一直不稳定,无奈之下,父母将她送到了医院。而医生给出的结论是,简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沟通不畅的家庭氛围中,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爱和安全感,所以她长大后开始逃避现实,沉溺于网络世界寻求快乐和解脱。

一个孩子在家庭当中需要通过爱来获取自身的满足和安全感,而这种爱正源自于父母,父母在沟通当中,通过一种非暴力的模式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而简的父母频繁地争吵和互相指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无法看清自己内心感受背后的需求,因而不能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他们都没有学会爱自己,又怎么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呢?这就是他们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而这种问题则直接影响到了简。

简童年的阴影是无法抹去的,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在学习与他人的非暴力沟通之际,需要先与自己沟通,先热爱自己,这是实现非暴力沟通的前提。而爱自己,就必然要学会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并以此来看清楚自己成长的方向。

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也会因此感到莫名的沮丧。实际上,沮丧这种情绪的出现,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处于强烈的冲突当中。它意味着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情绪出现。

那么,如何去解决呢?基于非暴力沟通,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一点,就是我们身上所出现的所有痛苦、焦虑、悲伤等情绪,都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冲突,而我们内心的冲突越大,这些情绪表现就会越强烈。例如,情绪与理性的冲突;欲望与自身能力的冲突、与道德观念的冲突等等。人类自身具备一种精神的防卫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自行消解一部分内心的冲突,不过也有很多冲突是无法通过这种精神防卫机制去解决的。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否认或者抵制这些内心的冲突,而是使用非暴力沟通去解决它们,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沟通当中,暴力的出现,一般是因为争论的产生,而且无法争论出一种可以被自己认可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需要特别关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原因,只有对这些感受和需要有了足够的了解,我们才能继续沟通,解决冲突。如果内心有两个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不休,一个告诉你应该这样,另一个告诉你应该那样,而你却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那就会让自己陷入僵局。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并不能够马上解决内心的冲突,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来。

首先,在明白了自身感受与需求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将自己内心的声音忠实地说出来,而不会带有任何的判断和评论。例如,我可以将我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专业和爱好上,毕竟我学习了很久,如今,这些专长都被浪费了。

第二步,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表达出来。

观察: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我选择了现在的工作,并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

感受:我有一点迷茫,也感到很无聊和心灰意冷。

需要:我更看重自己的爱好和专长上的成就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请求:我想,我可以放弃现在的工作,去我喜欢的岗位上班。

先自由地说出自己的冲突,然后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去表达出来,这样,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将内心的感受说出来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冲突已经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我们也会更加快乐和充满力量。

而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这些冲突,而不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感受和需求上,更不会将它们表达出来,那么我们将会继续感到沮丧或者悲伤。只有使用非暴力沟通,去关注这些情绪和冲突背后的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我们才能够解决这些自己内心的冲突。

当我们致力于对自己的需要进行满足的时候,我们将会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会更加爱自己。非暴力沟通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内心的冲突,让我们热爱自己,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平和的情绪,而这种心态和情绪也是与人进行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建立一种健康的沟通关系的基础。

3.接纳和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

我们行为的动机能够真实地反映我们是否在爱自己。与自己沟通时,我们是否会对自己说“不得不”“必须做”这些话语?实际上,这些话语的背后是我们无聊、枯燥的真实感受。或许,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出于义务或者职责,而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纯洁的爱,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到快乐。

如果我们满足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要,去接纳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那么,再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有意义。既然如此,我们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来接纳和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呢?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用选择去代替那些我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也是热爱自己的一个重要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大师卢森堡博士指出,通过用“选择”代替必须要做的事情来接纳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实现与自己的非暴力沟通,需要四个步骤:

列出表格

这是第一步,找一张白纸,仔细想一想自己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无聊而且枯燥,但又是我们必须去做的,然后将这些事情一一写下来。审视这些清单,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比如自己之所以不开心,是不是因为它们?而很多事情需要每天重复做,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于一位医生来讲,每天写各种报告或许是无聊的;而对于一位母亲,每天需要送孩子上学也可能是一种折磨。但是他们却都相信,这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

加上选择

列出了让我们感到无聊的清单后,仔细检查这些清单,并告诉自己:“我之所以每天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自己选择了去做,而不是迫不得已、不得不去做。”然后,再在这些清单的每一项前面加上“我选择做”四个字。

或许,我们觉得加上这四个字太难了,因为这些事情并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迫不得已,比如医生必须要写临床报告,妈妈也必须要去送孩子上学。所以,我们心里感到抗拒,但是先不要管它。

写出需求和动机

做完第二步,接下来就是用非暴力沟通来分析自己每天“选择”做这些事情的动机。我们可以在清单背后写上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些,即在“我选择做……”的后面加上“是因为我想要……”。当我们在每天必须做的事后面都写上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所看重的是什么。

例如,医生或者并不知道自己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写这些无聊的报告有什么用处,因为这对于病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他认为为此花费这么多时间纯粹是一种浪费。而当他分析出自己写这些报告的需求的时候,他会发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医院有这样的考核,而他需要通过考核来获得收入。

我们再看一下每天都要送孩子上学的母亲,当她仔细分析了为什么每天要送孩子去很远的地方上学,而不是选择离家很近的学校之后,她就会发现,她的内心是希望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养,而只有那所较远的学校能够符合她的要求。虽然有更近的学校,而且孩子可以步行去上学,但是相比较而言,较远的学校更符合这位母亲的要求。

做出选择

在我们第一步所列出的清单当中,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会有我们自身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如果这些需要和动机是出于对自身和生命的热爱,那么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就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快乐。反之,曾经的境况依旧不会改变。所以,最后一步,我们需要使用非暴力沟通,来探寻这些需求和动机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必须要放弃的。

就拿为了获得赞同这一动机来说,我们每天都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最终发现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称赞和鼓励。而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是出于对自己和生命的热爱,那么即使费尽心思地讨好他人,也未必能够获得让自己感到快乐的结局。这是不是很可悲呢?但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爱,那么自然也就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因为我们的行为对他们来说,也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非暴力沟通来分析哪些事情背后的需要和动机是能够让我们真正快乐、热爱自己的,对这些事情,我们就要在理解这些动机的基础上去接纳这些行为。而对于那些并不能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动机,则可以选择放弃。

例如,我们每天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是获得金钱,但是这件事情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让自己快乐,那么就放弃它吧,因为获得金钱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总之,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服务于生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热爱自己。

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表现并不完美的时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行为不能满足内心的要求。而我们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来获取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并深入地理解和接纳自己行为的动机,然后选择做那些能够激发对自己的爱的事情,以及那些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爱惜自己,才能更完美地表达自己,实现与自己、与他人充满爱意的交流和沟通。

4.学会使用非暴力沟通进行自我宽恕

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当中,有一种沟通方式,被称为“异化沟通方式”。事实上,我们与他人、与自己沟通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而也恰恰是这种异化沟通让我们无法去爱自己。这种沟通方式的主要表现就是道德绑架,任何一种行为,如果不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就会被自己或者他人认为是错误的。这种沟通方式让语言成了一种道德标准,而不是人与人的互动和沟通。于是,我们将自己禁锢于道德的樊笼之中,不断地苛责自己,不懂得宽恕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生命到底需要怎样的满足。

除了道德绑架之外,还有比较和推卸责任。比较意味着评判,而不是专注于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它会蒙蔽我们对自己的爱意。而推卸责任则是一种淡化个人责任的表现,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感情和行为负责,如果这种责任被淡化,那么我们的表达也会变成: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他人而出现,而这实际上是对自己内心感受和需要的一种忽视。

这些因素蒙蔽了我们对自己的爱,也让我们陷入自我责备和回避忧伤的模式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无法做到宽恕自己,无法体会自己的忧伤,更无法去爱自己。

那么,非暴力沟通是如何指导我们通过非暴力的形式去自我宽恕、体会忧伤呢?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生命的不完美,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演讲家汤姆需要出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演讲,他为此精心准备,并穿上了一套崭新的西服。演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自由互动与咨询,很多人围着汤姆向他询问问题、索要签名。不过,汤姆实在是太忙了,他需要在一个小时之内赶到下一个演讲处,于是,他匆忙地解答完问题、紧张地签完名之后就走了。

但是,当汤姆来到下一个演讲场所时,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因为走得匆忙,他忘了拿外套,而由于刚才的混乱,他身上的衬衫到处都是墨水,一定是刚刚忘记带笔帽了。于是,汤姆不停地责备自己,怎么可以这么愚蠢呢?外套丢了,而身上的这件衬衫也不能再穿了。

如果需要自我宽恕,那么对汤姆来说,当他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情况时,就是使用非暴力沟通宽恕自己的时候。幸运的是,汤姆训斥了自己将近30分钟之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他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想到自己是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紧接着,汤姆明白了,他之所以会生气,不过是因为想要照顾好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汤姆就不再生气和内疚,而是感到一阵轻松,丢失衣服的不愉快也不存在了。汤姆心态的转变,就是一个使用非暴力沟通进行自我宽恕和自我接纳的过程,在沟通当中,我们在包容他人的同时,更要宽恕自己。遇到类似汤姆的情况,使用非暴力沟通能让我们懂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看到自己错误背后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所隐含的需求。

另外,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还意味着我们需要接纳曾经的自己。在过去,我们可能会有过一些让自己感到后悔的行为,接纳这些行为,也接纳自己当下这些后悔的情绪,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无法更改和逆转,现在的情绪感受的背后则是自己当下的需求。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倾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发现自己内心的需要,这样,我们才是宽恕了自己。

其次,真实地表达自己。如何真实地表达自己呢?我们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因素来诚实而清晰地表达。

第一,观察,而不是评论。也就对自己的行为保持一种客观性,例如,“我不告诉他这件事很自私”这句话的表达就是一种评论,而不是观察。使用非暴力沟通,这句话可以客观地表达为:“他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我没有告诉他。”

第二,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想法。例如,“妈妈今天没有跟我打招呼就走了,我觉得她在生气。”这就是想法,是对他人行为的判断,而不是自己的感受。清楚地去表达自己应该是:“妈妈没有和我打招呼就走了,我感到有一点害怕。”

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指责自己。在沟通当中,我们不能为别人的行为负责,也无法决定自己的情绪,因此,自责就没有必要。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我怎么这么愚蠢!”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指责,无益于自我宽恕。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改变一下说法,比如说明自己的理由和需要:“我忘记了带工作笔记,我感到有些生气,这是因为我需要更好地去照顾自己。”

第四,表达自己的请求,而不是对自己下命令。我们习惯了告诉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其实就是命令。请求和命令的不同就在于,利用自己的愧疚告诉自己怎样做,这就是命令。例如,“我希望自己在工作当中享有足够的权利”,这句话并没有表达出具体的请求,而如果转化为“我可以申请下个星期休假吗”,就表达出了自己明确的请求。

当我们做到了使用非暴力沟通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并能够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我们就会将自己的目光专注于自己没有被满足的要求,并且会考虑怎样才会满足它们。这样,我们不仅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够避免让自己陷入到自我苛责和惩罚当中。当我们因此学会了宽恕自己,也就能够更爱自己,让自己从负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更加和谐地与自己和他人去交流。

5.负面情绪是我们热爱自己的阻碍

非暴力沟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离开有意或者无意的精神暴力,只有如此,我们在沟通当中才能将爱自然地流露。或许,我们不会将沟通与暴力牵扯上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细心地留意一下自己的沟通方式,就会发现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时候,我们的一些话语不但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

我们对自己的种种负面评价,如指责、否定、命令等等,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负面情绪和冲突,而这些评价给我们精神上带来的伤害,要远远多过肉体上的痛苦。所以,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自己、与他人改善关系是好的,不过,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还是在于爱自己、爱他人。

就如同卢森堡博士所说的那样:“我深信,是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之时,我们也会讨厌自己,而这种负面的情绪会让我们忘记去爱自己,让我们否定自己的生命是特殊而美好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讲述的就是负面情绪的不良作用。一家企业的董事长为了更好地提升公司的形象和业绩,颁布了这样一条规定: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在九点之前按时到达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谁迟到了就要接受惩罚。

但是有一天这个董事长却因为某种原因而迟到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因为赶时间而超速开车,被警察出了罚单,所以,他的心情很不好,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之后也没有心情工作。这时,某个部门的业务主管来到董事长的屋子里请示工作,董事长本来就心情不好,于是对业务主管的一些小细节问题训斥了一番。

业务主管越想越生气,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也无心工作,恰好这时秘书过来递送文件,业务主管就将气撒在了秘书身上,对她进行各种指责和训斥。秘书莫名其妙地被自己的领导训斥,心里也憋了一堆火气,但是她不能对部门主管发泄,于是就故意找手下员工的毛病。

员工无辜地受到指责,满心委屈,但无处发泄,一直到下班后情绪低落地回到家,打开门看见孩子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内心感到非常烦躁,于是就将孩子骂了一顿。孩子无缘无故地被骂,同样非常生气,正好看到在旁边睡觉的小猫,便使劲踢了猫一脚。小猫叫喊着逃到了大街上,此时正好有一辆车经过,司机赶紧避让,却没有发现路边还有一个老人,结果把老人撞伤了……

这就是“踢猫效应”,它所讲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传递机制,描述了一种可以传染的坏情绪。人的负面情绪会通过社会关系链条由强到弱地依次向下传递,而处于最底层的弱者由于无处发泄,便成为负面情绪的最终受害者。

通过“踢猫效应”可以看出,负面情绪是非暴力沟通的阻碍之一,在它的作用下,个人始终无法与他人进行高质量的有效的沟通,无法让人去爱自己,甚至会影响自己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出现,只是没有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程度,所以并不被人们所知晓。而与其在这些负面情绪的作用下去逼迫自己、厌恶自己,我们不如去学习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来突破这些思维。

其实,突破引发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就是与自己沟通,想一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去做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将主导和选择的权力放到自己的手中,将被负面情绪所影响到的被动转化为主动,即使在这一过程当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麻烦也不要责备自己,而是多肯定。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举报/反馈

每日好书精选

15.1万获赞 10.6万粉丝
专研推荐经典出版好书,关注探索文学宝藏
百度小说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