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古建专家阮仪山老先生寿诞九十年,也是先生力挺新绛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年,更是新绛县发掘瓮城收获颇丰的一年。受上海市《印像杂志》主编陈立群先生的多次邀请,写一篇新绛名城文图并茂的文章;故综合近年关于名城建置研究方面的成果与新发现的老照片写成此文,祝贺阮老九十寿诞的同时与他商榷,并对瓮城谈一点看法。
一、正平郡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由于始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至于民国十七年(1928)6部新绛州县志均称州(县)城始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唯《民国新绛县志》在括号内注“通志府州厅县考云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临汾县,即今州治)。”为此阮老先生《古城笔记》(同济大学出版社)“隋唐名园之城”一文中:“战国时期即名为汾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为绛郡,当时就在这里设立了郡守衙门。”不能苛求古建专家去考证,但历史的真相有必要恢复;问题的另一个要素在于光绪《山西通志》的作者把临汾与正平郡的名称与地望混淆,必须予以澄清。
战国称汾城,两汉称临汾,址望在现襄汾县赵康镇古晋城村。北魏始光四年(427)在现万安镇柏璧设东雍州,443年东雍州移置平阳,太和十八年(494)废;446年析临汾县为南太平、西太平、太平三县,太平县移置古城镇;太和十一年(487)复置正平郡、临汾县(原址),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正平县,唐武德元年移于今治。北魏太和十一年,稷山置高梁县;曲沃县始独立称县。
《光绪直隶绛州志.建置》:“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正平郡,领闻喜、曲沃二县。”北魏郦道元(466一527)《水经注.汾水》“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西洛,罢州立郡矣。又西径王泽浍水入焉。又西过长修县南,汾水又与古水合。”明正德绛州知州李文洁编纂巜正德绛州志》留存碑在静观楼下21通碑目中存有后魏并州刺史王坦墓碑。衙署中还有北齐右丞相斛律光的墓、影堂、悬棺,阮先生文中“南有土丘,传说为北齐名将斛律光墓,未查核。”但赵雅婧女士在“绛州署园林初探”一文中持肯定态度。
我们不但可以在职官一览中查找到北魏不同年代的正平郡太守陆凯、裴粲、王诞、柳元璋、薛衍、薛嘉族、郦道慎等,西魏裴果、杨标、高琳、裴邃;东魏、北齐共称为东雍州,刺史也有薛荣祖、潘乐、慕容俨等一串人名。
问题关健出在孝静帝在柏璧复东雍州后,以新绛至稷山段汾水南北两岸及两县自然分界东西两边成为北齐、北周争夺战的焦点地域,加上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正平郡设绛州”更使人们眼花潦乱。实际上对于柏璧地望而言北齐称东雍、而北周称绛州,一地两名与正平郡无关;绛州的迁徒标志着北周军事指挥部态势的变化,“后周,明帝改东雍州为绛州,徙闻喜县龙头堡,复徙柏壁,建德中徙稷山之玉壁,兼治正平郡。”《光绪直隶绛州志·沿革》但因被后世地志奉为典范,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绛州条“正平郡与绛州俱迁徒。”试问从487-560共计73年以上的正平郡城如何与绛州俱迁?于是就有了“州城自隋开皇三年,由玉壁徒此始建。”(光绪直隶绛州志卷之三.城池)而沿革中“隋开皇初,废正平郡,自玉璧始徒今治。"做为北周设立的绛州始徒今治是对的;大业二年改绛郡,指的是废除正平郡称号,由绛州之名与原存的正平郡合称绛郡;不然“建德中,徒稷山之玉璧,兼治正平郡”何解?试问战争期间指挥部的迁徙如何带走几十年建设的城廓?盲目崇拜名人之说,不负责任的定论纠正有其多难?
关于绛州大堂的建筑时间,阮先生是谨慎的,“至今尚存的大堂建筑,传说为唐代总兵官张士贵之帅正堂。”“绛州大堂位于新绛县城内西侧高垣上。新绛县古称绛州,传说衙暑建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左领军大将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时称“帅正堂。……门前原有抱厦三间己毁,基址尚存。”(郑庆春《土木华章一山西古代建筑巡礼》第153页)现将找到原抱厦尚存的照片和现状予以对照。
明《正德绛州志.建置》:“公署,州治在城西北隅崖上。其地可临三隅,不知建自何年,意即开皇建。之旧南北七十四丈,东西六十丈六尺。治外东南皆无民居,唯建杂署焉;中为帅正堂,洪武九年知州顧登重修,成化六年知州言芳增修。言记曰:绛州厅旧前五后七,绘文青绿犹好,台则几呼丈;雄壮精致,视他郡为最。”如同阮先生受戏剧小说的影响新绛人传说张士贵是坏人一样,绛州大堂传说建于唐代是错误的;而唐代增设抱厦三间是正确的,“帅正堂中”,挂着“帅正”二字匾额,年过90岁的新绛中学老师杨俊明记忆犹新。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对正平郡的争夺尤为激烈。537年8月西魏占领正平、二绛、南汾等东魏城堡;同年闰9月,东魏又成功夺回正平;该年10月西魏杨标吸引东魏司马恭兵力集结于汾桥一线,而分兵2千其它地方渡河攻占正平;说明北魏时的正平城就只有两门。538年2月,东魏又攻占正平。“其后设武平关,在今县西三十里;故家雀关,在县南七里,并是镇处。”只能说,正平郡被齐所占,而非与绛州一起迁徒。难怪绛州人金代进士孙镇认为“盖州建于后魏之初。”
二、从州城建、损环境寻瓮城原貌
“城”字就是在一块土地上,一群人居住在一起,建立了政权,政权就是拥有财富和权势,在有序而安定的生活中,用武装来保护这些人的生存。“域”,就是土地上盖了房子,用武装来保护,外面再加一圈城墙。不要说和平年代建设的正平郡,“达奚武,齐将斛律敦侵汾、绛,武以万骑御之。敦退,武筑柏璧镇。”斛律光率众筑平陇,姚孝宽建城墙高大厚实的玉璧城均是佐证(光绪直隶绛州志·职官)。
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由于炀,反者雅、文安,发土筑台为拒诛。”大业十三年(617)庚寅日,李洲率部入绛郡,宿鼓山。辛卬日,攻克绛郡城。由隋及唐,唐代绛州的航运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人口在河东道始终处于前3名的位置内;加之地处京都、东都、北都及河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上,是连接长安、洛阳与太原的枢纽,“州控带关、河,翼辅汾晋,居河东之肘腋,为战守之要区。”折冲府为河东道最高达36个,占军府总数的22.2%;为唐六大雄郡之一。“马遂抜此而怀光危,朱温扼此而王珂陷;五代周备此而河东却;金人屯此而关中倾。”“霸业兴衰,民族消长”均与能否控制绛地关系极大。幸运的是朱全忠派部将张存忠到达绛州时,晋州、绛州毫无防备,举城投降,避免了生灵涂炭。
宋代,升为防御州。宋靖康元年,平阳以北均入金人之手,绛州官吏慑于金兵声势而逃散,百姓即公推宋宗室赵子清权知州事。闰十一月,宋割河东、河北地给金,朝庭使者聂昌持诏到绛州。“至绛,绛人闭璧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铃辖赵子清麾众害昌。抉其目而脔之,年四十九。”(宋史.聂昌传)
后金兵围攻绛州城,军民奋力抵抗,城破后,仍巷战3日,死伤甚多。金兵占领州城后,逐即把城中的人赶出,以近邻之民进驻城内。
金为上州,正平为倚剧。天会六年(1128)置绛阳节度使,辖绛、解二州13县。兴定二年(1218)升为晋安府,总管河东南路兵马,三年置河东南路转运使,后改晋安府。(光绪直隶绛州志.建置沿革)“据金世宗时出使金朝的宋人记载,黄河以北州县开始有城璧,市井繁盛,胜过黄河以南。”(山西通史卷肆.207页)
1358年,察罕帖木儿“先遣兵伏南山阻隘(红巾军),而自勒重兵屯闻喜、绛阳(新绛县)。”《山西通史》卷四,第363页)1219年10月,元将木华黎率军由平阳进至绛州,绛州人民又一次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其砖甃以石,牢不破。木华黎穴其旁,地虚楼陷,遂抜之,进屠其城。”
金以南的南门状况《复建州衙南门记》:“口是南门,因遗火煨烬,一豚一瓦,靡有孑遗。”《三晋石刻大全131页》水灾火患使始“东雍州,世祖置,太和中罢,天平初复。领郡三,县八。”(魏书)至元代仍为河东冠的东雍至绛州的绛州南门辉煌历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现存最早的明正德十六年《绛州志.城池》:“隋开皇三年徒筑。洪武元年(1368)指挥郑遇春重修。二门南曰朝宗,北曰武靖。隍于外,正统间知州为戌楼;正德七年,韩辙重修。”《明万历绛州志.城池》“……重新。西北依山势,若卧牛,牛首耸然。高十余丈,可谓天险,余高三丈五尺,顶宽一丈三尺。"王汝绩、韩辙俱增葺。旧无城楼其睥睨,土质灰饰,岁屡补茸。嘉靖二十一年知州彭燦易之,以甃其内,女墙犹故。三十七年知州贵儒於两门各建楼5间,规模壮丽;女墙以砖为之。”《康熙绛州志》:“顺治六年(1649)之变,敌近城下,赖炮䑓上火炮雷轰,固守无失。同知徐祚焕因火炮有功,於北门外重建月城;砖砌数十丈,中设炮眼,以便攻击。”
《乾隆直隶绛州志》:“周围九里一十三步,西南角至西北角高四丈,东北各高三丈五尺,南高三丈。”《光绪直隶绛州志》:“国朝顺治六年,州同知徐诈焕建北门月城……康熙二年知州刘显第修南门楼,补葺雉堞,石堤。三十九年知州胡一俊重修。旧例,四乡百姓农隙时,分段补修,其砖灰、匠木,州牧捐俸采办。”《民国新绛县志》:把顺治六年州同知徐祚焕重建北门月城沿用光绪说法建北门月城。同治元年至光绪元一年,一任接着一任干修理城、堤。“宣统三年(1911),民军破城焚南门楼,民国三年(1914)重建。”
查百度,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的特例)修建半圆形或方形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和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护措施。瓮城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瓮城的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时期。“北宋州府城市也多有瓮域之设。”后五代,为雄州,置刺史,防御史。综上所述,宋代应置瓮城,至迟金代就有。“县城南濒汾河,北靠台塬;历代营建,颇具规模。明洪武元年(1368)重修城池,遂成格局。(1997年版《新绛县志》第235页)”
城墙中的门洞与瓮城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城墙中的门洞尽管会随着城墙的增高增宽而加固或延长;甚至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更新。但根据曲沃县、太平县、稷山县文庙始自隋唐(宋娟《唐代绛州的文教与社会》),绛州文庙与始自北魏太和十一年州城规划格局中城墙的位置,不排除始于487年的可能;至迟也在隋开皇三年的重建过程中修置。
而瓮城现存的门洞宋代的可能最大,但至迟为明洪武元年重修后的遗迹。明正德绛州志州城图清晰的表明瓮城属内城的情况看,既与明洪武年间南京内的瓮城在门楼内特例有关,也与新绛城南濒汾河难以在城外修瓮城相连。从明万历州城图看,瓮城已从内城移至外城。从明洪武元年(1368)修建的内瓮城到万历37年历经241年,原内瓮城毁损原因已无从知晓。但从康熙、光绪、民国县志瓮城绘图看,康熙六年徐祚焕重建月城属外瓮城的补充且门向东。
但从徐祚焕重建瓮城的背景讲,崇祯年间,秦冠东渡,蹂躏境内,士大夫谋为牖戶之计,募资修城。韩乡官云兄弟,锐意守圍;於时宗侯富室鲜有应者,怨愤之声且盈道矣;历十年许,迄无成功。至知州孙顺仅筑炮䑓数座,至顺治六年之变,敌近城下赖台上火炮雷轰,固守无失。
至于重建而讲,有在原址损坏之后的重建;但从徐祚焕重建北门月城的动机讲,补建的成份大于重建的可能;也就是说,现瓮块有三部分组成,而现址中徐祚焕补充的部分已毁,外瓮城的洞门至迟为明万历年间修建,城墙中的门洞至迟为隋开皇三年始建,明洪武年间重修。但把北门月城乃至整个瓮城定为康熙六年始建是欠妥的。
三、阮老对新绛名城贡献没齿难忘
尽管阮老的《隋唐名园之城》:“据县志记载,在明初始筑城墙。”有误:客观原因把名城定位隋唐,也瑕不掩瑜。他对新绛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批准、保护竭尽全力,“隋唐名园之城”、“新绛重访”两篇文章对古城新绛的热爱溢于言表;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专业性强,对宣传弘扬新绛起到了他人无法比拟的作用。值阮先生九十岁寿诞之际,把找到的老照片发出来,一是对阮老先生文章的补允和完善,二是对阮老九十寿诞的贺礼,三是便于接过传力棒,搞好名城活化利用。
笔者先后于2014年12月24、2015.01.16、2017.01期《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发表《名城绛州建置考》,山西师范大学多篇研究生文章也持此观点;把绛州的历史往前推进了96年,处在北魏最繁盛的时代。然尚未取得官方完全认可,两种说法仍同时出现,亟需统一说法。
探索历史真相,恢复历史原貌,是知识分子共同的使命和追求。值此阮老九十寿诞之际,是对阮老先生最好的贺礼;澄清是非不仅仅关系到名城新绛的历史地位,更能给解开周边县市更多的谜团;瓮城的发掘、保护与开发,搞准定位,厘清内容无疑是前提。现提出看法,起抛砖引玉之作用,期望更多的学者参与讨论,得出明确的结论。也祝陈力群博士《印象杂志》祝贺阮老九十寿诞系列活动圆满成功,越办越好!
202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