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古人仰望月亮,畅想其上有着壮美的广寒宫。而在2023中国航天大会“走向世界的中国航天”主题展览上,未来月球科研站的沙盘绘就了航天人心中的“月宫”。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展望了我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的蓝图,嫦娥七号将到月球去寻找水的踪迹,嫦娥八号的目标则是建设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后续,有望通过一系列任务持续探索建设月球科研站。
月球“土特产”已孕育60余项成果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峰介绍,自2021年7月发放首批月球样品以来,已向98个科研团队发放5批样品,共198份,65.1克。
截至目前,这些珍贵的月球样品已经孕育出60余项科学成果。关峰列举了其中的一系列代表性成果:通过对月球样品玄武岩进行定年分析,表明该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将月球岩浆活动记录推后了8至9亿年;在14万个样品颗粒里“披沙拣金”,科研人员找到了一个可以用来解析“嫦娥石”原子排列方式的颗粒;通过对样品中的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矿物开展研究,发现嫦娥五号着陆区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与阿波罗任务、苏联月球任务采集的样品相比,嫦娥五号样品代表了更年轻的月球年龄,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嫦娥五号在设计研制过程中的探索,也为后续航天重大任务提供了宝贵经验。
彭兢介绍,嫦娥五号在“回家”的过程中,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再入大气层时,返回器还上演了“打水漂”绝技,即半弹道跳跃式返回,这让大质量航天器返回的减速过程变得柔和。这些在研制及飞行任务过程中获取的经验,将为我国载人登月任务的推进作出贡献。
嫦娥七号要到月球上找水
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在月球样品中寻找水、水冰、水分子,乃至于氢氧基团,是我国科学家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但彭兢表示,根据目前已发表的科学成果来看,月球表面水的绝对含量是很低的,甚至比地球上最干燥的撒哈拉沙漠还要干燥上千倍。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从这样的月壤中提取水,代价过于昂贵。
但航天人仍未放弃努力,彭兢介绍,我国的探月四期工程中,嫦娥七号就瞄准了月球南极,期望能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月球上还有一种特殊的地形——永久阴影区,科学家推想,这类区域甚至从月球形成至今就没有见到过阳光,其中可能原本就有水,或由于天体撞击带来了水,结合极低的温度,就可能成功地将水捕获、留存。
基于遥感探测数据,科学家推测,永久阴影区内水的含量可能达到5%。“这么高的含量,水不论是以冰的形式存在,还是与泥土混合,都有了提取的可能。”彭兢畅想,如果这一猜想通过探月工程得到了直接证据,不论是未来为航天员驻留月球提供生命保障,还是将水电解成氢和氧作为能源使用,都将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根据目前探月四期工程的方案,嫦娥七号的组成除月球轨道器、着陆器、巡视器外,还包括了一个飞跃器,这将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表面进行飞跃。彭兢说,嫦娥七号飞跃器的目标便是从平坦的、有光照的区域起飞,跃入附近的永久阴影区内,用自身携带的采样和探测设备,去证明永久阴影区到底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月球科研站将开展国际合作
嫦娥八号任务的目标是建设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何谓基本型?彭兢解释,如果通过前期的探测能够证明,月球的环境和资源可以被人类有效利用,就可以通过建设月球科研站进行持续的探测和开发。“其实我们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便是,为什么要去月球?如果未来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月球表面丰富的氦-3资源将是很好的原料;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能为材料、制造等领域提供良好的真空环境,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更高。”
彭兢展望了未来的月球科研站:通过一系列探月工程任务的实施,挑选合适的站址区域,多次、分布式建设长期科研设施,开展科学研究,甚至建设无人工厂等。
而这样宏伟的蓝图,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多方共同努力,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也将“国际化”。彭兢表示,期待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能吸引更多国际合作伙伴参与,使其成为我国主导的国际性大科学工程。
近年来,中国航天围绕重大工程已经开展了诸多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向俄罗斯、法国赠送月球样品的消息。今年4月,我国向法国赠送了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2022年2月4日,我国赠送俄罗斯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2023年3月,俄罗斯回赠我国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
迄今,已有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美国、英国及瑞典等国科学家参与了我国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国家航天局表示,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在外空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771万获赞 548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