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千年汉服史,一窥其中奥秘。

衣冠服饰虽是文化之中的皮毛,但也是一个文化之中的重要标志,毕竟哪怕五脏俱全,也要用皮毛装裱,否则又怎能成形?

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作为文化符号的汉服,还是相当重要的,从汉服的千年演变史之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华美学的发展历程,也能从服饰细节之中体会到祖先的智慧与哲学。

以时而变,文化载体:汉服的历史

汉服不仅仅指的是汉代,而是专指在汉代成形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

简述汉服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汉服成形阶段、汉服的再演化阶段。其中汉服的成形阶段即先秦到汉代的阶段,汉服在再演化阶段则是汉代到唐代的阶段,在此之后汉服完全定型,几乎与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形制相似,唐代到明末则是这种形质的延续与稍加改观的时期。

在传说之中,汉服的起源来自于轩辕黄帝的时代,而其渊源也确实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至少在周代便已经大致定型。汉服的基本特点就是“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其中右衽是最为关键的特征,最基本的形式则是上衣下裳。如果只论关键特征的话,那么通常汉服包括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等内容。

服饰往往也有性别区分,两性审美略有差异,因此久而久之,女性服饰上便出现了一些专属特点,主要以裙装化为主,这部分的服饰内容包括,后来则以襦裙为主。女装的样式主要有曲裾、直裾、襦裙。

《汉书》:“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在汉代,汉服开始以深衣为主,也就是一种宽大且以系带连接上下的衣裳,主要突出了一种厚重感,恰恰契合了汉代文化上的严肃端庄。外层衣领口会刻意设计得较低,会露出里衣的领口,对于大户来说,一般内外三件衣着,外衣领口压低,从里到外,可以看见三重衣,层层领口纹饰修饰,宽松考究,富贵堂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之中玄学清谈之风较盛,所以那个时代的汉服袍袖被设计得格外更加宽大,突出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唐代时期汉服再次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汉唐时期,皆对于胡风有所吸纳,唐时期则更加开放包容,在汉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因为唐代的这种开放,所以服饰形制也发生了变化,突出特点在于精巧实用,首先是服饰的领口发生了明显变化,唐代多流行圆领口的造型,显得精致小巧,因与前代区别较大,所以唐代的汉服也被叫做唐服。

除了标志性的领口变化,唐制汉服相比前朝汉服的区别还有很多,汉代汉服往往是在纹饰、领口制式上下装饰功夫,整体感觉厚重且华丽,唐制汉服更趋向于灵巧,因此会在衣服的形制本身上进行改进,比如女子服饰上,上衣设计短巧,往往专用小袖短襦,外加紧身长裙贴身,披带薄纱贴肩,整体造型灵秀仙气,同时又华丽炫彩,算得上汉服之中最为华美的典范了。

在唐代之后,汉服基本沿用之前的风格,后人在这些前朝衣风之中各取所需,大体形制变化不大,但也在细节上有所补充,比如明代就在帽子的形制上有所设计,出现了四方平定巾等等款式。

“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清史稿 • 舆服志》)

清代实行剃发易服,对汉服的冲击很大,一时令衣冠礼教变得暗淡,清代标志服饰为长袍马褂,入近代后,汉服进一步式微,出现了如长衫一类的过渡形式,之后上衣下裳的制式不再为主,汉服也不再作为日常衣着里的形式存在。

衣冠密码,别有深意:汉服背后的哲学智慧

简简单单的服饰,体现的却是深藏其中的大智慧。

首先这种服饰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人的巧妙构思。在那个物质资料尚且并不十分充足的时代,古人最早的内衣为胫衣,勉强像样的早期内裤则是蔽膝,作为内衣的胫衣是一种不连接的套裤,并没有完整的连裆裤,因此上衣下裳的造型才普遍流行了开来。

古人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古人穿衣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衣服做得很宽大,方便活动与装饰,另外一方面,也绕开了工艺技术还尚且不足的障碍,毕竟古人开始穿连裆裤其实是在南北朝时期,那个时候连裆裤逐渐普及,胫衣后来演变成为了一种外套裤,不过即使如此,上衣下裳的规制已经确定,也就没有因为连裆裤的出现而修改了。

当然,在体现出古人在衣着上的巧妙构思的同时,古人还另有一番深意,把许多儒家思想观念也深刻的融入到了服饰之中,比如宽大的衣袖口为圆形,领口为方,则对应于天圆地方,暗藏天人合一的道理。

《汉书》: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康熙字典》:《韵会》都毒切,音笃。衣背缝也。[注]踝谓裻,与後幅相当之缝。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八·衣部》:襦,短衣也。从衣需声。

《康熙字典》:《广韵》敝衣襦也。《玉篇》竖所衣布长襦也。

《扬子·方言》襜褕,自关而西其短者谓之裋褕。

《礼记·深衣第三十九》: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 长毋被土。

汉服的衣裳布饰也较为考究,一般是上衣四布、下裳十二布,在古人看来,天地分阴阳,而着装分衣裳,因此衣裳也对应阴阳两极,上衣的四布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下裳十二布则直接对应于十二个月,气候轮转的道理,也被加入到了服饰之中。

除此之外,中国审美追求中庸对称,这点在汉服之中也有体现,早期的中间衣带也多位于人体上下的正中,而中间的缝线在背面也有一条,这主要是对应身体的开合,有中庸平衡的寓意讲究。

古人流行以衣冠治天下,这个传统在周代初现,而在秦汉被完全确立,所谓衣冠治天下,也就是在日常衣冠服饰之中加入具有象征性质的元素,提醒世人因谨记儒家教诲,在行事作风上顺应天地自然法则。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由此可见,这种带有儒学色彩的教化文化在古代社会里是被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的细致,我们这个民族才有了礼仪之邦的雅称。

在一个简单的服饰组合中,历朝历代都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并非照搬前人旧例,于是乎,在这样简单的服饰组合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万千气象,更是可以体会到祖先的智慧。

传承千年,美学凝聚:汉服美学的现代价值

在古代,汉服是一种衣冠教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而在现代,汉服则代表着一种对传统的尊重,而汉服在美学上的地位,对于今天的审美仍然具有意义,对于当今的传统文化复兴来说,汉服也是不可缺少的。

近代款式旗袍是满族风格、中原风格、新式风格的三合一,中山装象征着革新,新唐装则是一种站在现代角度对于传统的再创新,虽然这些服饰也能作为一种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符号,但并不能代表传统本身,在衣冠之中,能够真正代表传统本身的唯有汉服。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过程,汉服所代表的传统也变得更加重要了起来,因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之中,我们尤其不应该丢弃掉过往的传统。

对于汉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正是出于对传统的保护与传承。若因为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而完全遗忘了民族的传统,那毫无疑问是失去了文化的根基,离根之树纵使再高大,也难免会变为枯木。

另一方面,汉服也在千载的传承之中,已经成为了一张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这一点,对于在现代社会之中传播中国文化很有帮助,因由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之中,最具有传统文化的辐射力,汉服也是与其他的东亚服饰关联最为深远的一种服饰,因此对于世界来说,汉服留给他们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

在其他外界印象深刻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中,汉服又是最为接近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符号,因此,如果我们要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的话,汉服也便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一来,可以方便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礼教,通过服装这种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清晰地展示中国文化数千年以来的发展脉络,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壁垒。

二来,可以方便外界了解中国的审美特点,毕竟如此中庸制衡的审美是其他民族所并不具有的,而对于更追求速度效率的现代文化审美来说,这种传统化的审美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补充,使得现代化的审美可以找到新的平衡点,而不至于在发展中迷失方向。

而这些便是汉服所代表的中华美学文化对于现代的意义。

结语:

小小衣冠,大藏乾坤。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化的连接是必不可少的,倘若没有文化上的共同认同,则一个民族便很难发挥出自身的文化优势,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古老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之中,我们的传统是我们所必不可少的支撑,更是我们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汉服看似仅仅是一种历史服饰,但却连接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共同历史认同,是这份历史认同之中的核心标志。我们应当尊重与传承这些古老的服饰,因为只有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未来。

举报/反馈

白菜说史

91万获赞 11.6万粉丝
寻古追今,白菜为您讲史
郑州士读文化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