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世界,是「停不下来的跳楼机」。他们可能上一秒还心情高涨,下一秒就陷入了抑郁情绪。


梵高、海明威、伍尔夫、小红莓乐队主唱桃乐丝……都是「双相」患者,这也让它蒙上了一层「天才病」的浪漫加持。



但双相是自杀风险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根据世卫组织(1990)的调查,造成伤残/早逝的前 10 位疾病中有 5 类是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在其中排名第 3。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们这样描述他们的真实世界:「他们都说这是天才病,可是我连吃饭睡觉都做不到。光是维持正常的生活,已经耗尽了我所有力量」。


01


控制不住情绪的双相情感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俗称躁郁症。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


双相发作

当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

而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又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因此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定,表现为冰与火两个极端。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


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和其家庭备受困扰。


02


双相情感障碍VS正常情绪波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有时不稳定,时而伤感低落、疲乏无力,时而兴致高涨、心生愉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正常的情绪波动和双相情感障碍呢?



1.情绪强度


正常人也会有情绪的波动,但幅度在可控范围内,再开心也不会超过上限,再不开心也不会低于下限。而双相情感障碍波动幅度会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他们的情绪变化就像过山车一样,非常极端:时而兴奋至极,时而又悲观消极。


2.严重程度


正常的情绪波动不会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可以通过自我调整维持心理平衡;而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会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导致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


3.诱因影响


正常的情绪波动一般会有明显的诱因,无论情绪高涨或低落,总会有一个诱发的要素。比如,买到心仪的商品会感到很开心,遇到开心的事情会难过等。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莫名其妙的亢奋或者抑郁,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03


双相情感障碍征兆

---容易激惹


躁郁症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生气、激动、大发雷霆,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


---强制性哭笑


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非常的莫名其妙。


---情感脆弱


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感到悲伤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


---病理性激情


是指突然发生的、非常强烈但又短暂的一种情感障碍。它与情感爆发的不同之处:其表现为冲动、伤人、毁物等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的行为,多半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遗忘。


---其他症状


常常伴有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的症状,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04


注意,出现这5个征兆要警惕了!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成为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05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



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


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频繁发作,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确诊双相情感障碍,就要及时到正规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当下,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家庭社区支持等几大类。


由于个体对治疗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案。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举报/反馈

精神科医生王永龙

3.5万获赞 8371粉丝
传播精神疾病健康知识
王永龙,精神卫生专业 主任医师 山西省人民医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