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这是流行在我家乡——湘潭农村的一句民俗习语,农历三月初三,正值草长莺飞的四月,桃李芬芳,碧草如丝,似乎正是文人骚客抒情遣怀的大好时节。可以踏青赏无限春光,听听布谷鸟的催促与杜鹃花传说;可以在故人坟冢前燃上一把纸钱,祭奠亡魂,祈祷鬼神保佑。不过,对于农人来说,四月只是意味着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方有秋收。在我的记忆里,四月,仿佛是开启潘多拉盒子的时机。地处涓水河畔的老家农村一郭家桥一带,一年三季的耕种与繁忙,恰在莺歌燕语的四月开始。生于农村,对此,我很害怕。然而,在这个与春水——水田的泥水、露水不得不打交道的季节,总有一段令我无法忘怀的乡村乐事。
关于荠菜,留存于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当是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在我少年时候的记忆里,仿佛有着步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意义。现在想来,颇有一番荠菜的味道——苦乐交织。
——题记
荠菜承载着历史
农历三月初三,传说为中华始祖黄帝的生日,也是中国民间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即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咏词,留下了许多与三月三有关的名篇佳作。
(唐)白居易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最初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
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
白居易的这首《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正是描绘当年三月三曲江宴会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除了上面的诗外,有诗王美誉的白居易还写过一首《三月三日》,非常细心地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立体感很强的彩色画卷:“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而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的元稹,曾经创作《酬乐天三月三日》:“旧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时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元稹这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风流才子,在三月三这个中国古代的情人节里,通过诗句追溯过往,感慨万千。
梦江南(宋)贺铸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
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
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以四明狂客贺知章后裔自居的宋朝词人贺铸(1052——1125),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然而贺铸人丑词美,他的作品“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这首写三月三的《梦江南》,即为佐证。
我们不妨一起穿越时空,进入贺铸词中的意境。
三月三的九曲池畔,细嫩碧绿的柳条随风飘扬。前来游春的士人很多,车水马龙,飞尘仆仆,弄脏了游人美丽的春衫。
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常常梦见的故乡江南,那里的苦笋、鲥鱼味道很鲜美,唇齿留香。
苏州城笼罩在烟水茫茫之中,晚风徐徐吹来,使人倍感惬意。
河汊中的归舟,慢慢落下风帆。而可怜的游子,何时能够回到故乡呢?
原本是明媚的三月三,在一贯婉约的宋词里,居然和九月九一样,被赋予了乡愁的涵义。
宋朝以后,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日渐式微,盛况不再。
明初时,阉猪匠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当时的京城南京热闹非凡,有史料为证:“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
不过,更多的时候,三月三已经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才女的才情往往被无情扼杀。明朝的江南名妓王微(1600——1647),才华不输唐朝才女薛涛,时运不济堕入风尘的她,笔下的三月三,已然是“寒”与“萧瑟”这样的词汇。
犹如寒风中祈祷炭火,黑夜里呼唤黎明,女诗人在异地他乡的三月三虽然过得不如人意,但她仍然对地处江南的故乡扬州念念不忘,对故乡三月三的美景记忆犹新,心驰神往。
古人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王微这首与三月三有关的诗中,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月三(上巳节),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节日,也是异彩纷呈的诗词大会。
世异时移,有的沧海桑田,有的亘古不变。一如历经千年风雨的三月三,也许内容有变,也许形式有改,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不止步。
荠菜承载着民俗
地菜,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小小巧巧的叶片多贴地而生,学名叫荠菜。幼苗时期很不起眼,不仔细看很难找到她。也许是为了方便人们采挖吧,地菜一般长在堤岸和菜地里。地菜是随了春风春雨来的。春风过处,你会看到嫩嫩的地菜齐刷刷的钻出地面;春雨滋润后,你会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杆,叶片儿托着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枝节上开着小白色的花好月圆,让你感到生机盎然,耳目一新。
在我的老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老一辈都会用它煮鸡蛋,还说什么: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吃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这是我们当地一种民间习俗,当然,这个民间习俗还是有历史典故的。
这个还与华佗有关系,华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生。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华佗去上山采药时遇到了大雨天气。于是,便到一老者家中避雨。但他刚一进门,便见老者一个踉跄倒地不起。于是,华佗连忙扶起老者并询问病情。老者说,自己自幼就有头晕目眩的毛病,虽然已经看过许多名医,但终不得治。华佗闻听此言,微微一笑说,我告诉你一个非常简便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保准能够将你的病治好。老者听华佗口出此言,不以为然地说,谢谢你的美意。我已经看遍名医了,什么药都吃过,都没有治好我的病。你能有什么方子可以治疗我的疾病呢?华佗见老者不信自己的话,便转身出了大门,在老者的门口揪了一把荠菜。
然后,重新来到老者家中并道明了自己的身份。老者一听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名医华佗,连忙扑地就拜。华佗连忙扶起老者说,我以前也有与你相同的毛病,就是利用荠菜煮鸡蛋治好的。你不妨试一试。于是,老者赶紧取出砂锅,并依照华佗的吩咐,采用荠菜煮起了鸡蛋。谁知刚刚将鸡蛋吃掉,顿觉自己的头没有那么晕了,浑身也有了一些气力。华佗说,你再吃两次荠菜煮鸡蛋,你的病就会彻底治好。于是,老者在华佗走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吃了两次荠菜煮鸡蛋。谁知吃了这种鸡蛋后,自己头晕的症状彻底消失了,而且,浑身也有力气了。从此以后,老者逢人就说吃荠菜煮鸡蛋的好处。而且,经过多人验证后感觉对于治疗头晕目眩确实有效。于是,大家便立下规矩,将华佗给老者治病的三月初三日定为荠菜煮鸡蛋日。
荠菜记录着乡愁
转眼又是农历三月初三,又到了吃荠菜煮鸡蛋的日子。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是很讲究新鲜和配料的,荠菜一定要是三月三当天采来的,在煮荠菜鸡蛋时,首先要将荠菜连根一起洗干净,同时把鸡蛋也要清洗干净,加冷清水,用温火慢慢煮沸,10分钟后,把鸡蛋捞出来,去壳后,再放到有地菜的水中煮沸,这时地菜蛋汤就变成青缘色,关火。有喜欢吃甜味就放点糖,有喜欢吃咸味的就加点盐,味道清淡最好。荠菜花具有独特的春的信息,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遍布全世界。其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症。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我这个出生农村,兄妹众多的家庭来说,却是一件奢侈的事件。记得十岁那年,有一天,妈妈对我们说,明天三月三,今年我养了很多鸡,鸡蛋很多,再也不用像往年那样把鸡蛋藏起来卖钱,今年让你们吃个饱。第二天早学归来,刚进家门,半盆子粉红、浅绿。粉白、粉黄的鸡蛋,被一颗颗地菜花衬托着,简直是美极了!那是我第一次幸福的感受到,可以敞开肚皮任意地吃美好的食物,虽然鸡蛋于我,并不是特别的喜爱。
半个世纪过去了,那种幸福感来自母亲的恩赐,来自物质匮乏时代的缔造,微微作苦的地菜花,滚圆的水煮蛋,我们无法吃完所有的鸡蛋,但爸妈却依然担心没有满足我们的胃口,一直不肯吃掉一个而要全部留给他们的儿女。少年时代的生活,生于乡间长于乡间,人生许多的回忆都在那块土地上演铺陈。我想,暮年之时,回忆人生,那种种滋味,用荠菜来形容最好不过了。生于乡野,泛着丝丝苦味,却自有一番内在的美好。
文/楚国良
作者系湘潭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曾连续6年被评为《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其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县域经济报》、《领导科学》等权威报刊上发表。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