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Bond与Thaler(1985,1987)1985年发表了论文《股市是否过度反应》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发现——反转效应

泰勒对1926年—1982年期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进行研究发现:过去5年中表现最好的35只股票(赢家组合)和表现最差的35只股票(输家组合)的收益 在随后的3年中发生了反转, "输家组合" 的平均累计收益"赢家组合"高出25%

注意:

1、35家最好与最坏代表了头部和尾部,并不是研究中间的而是两个极端。

2、35家表现好与坏的统计周期是5年,反转的时间是3年

3、"输家组合" 的平均累计收益"赢家组合"高出25%这里"输家组合"对比的是"赢家组合"而不是大盘指数。也就是"输家组合"在未来是不是处于市场领涨地位并不能确定。

在泰勒的研究中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数据,但是我们来看一下反转效应定义:

反转效应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要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在反转效应的定义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只是给出了“一段时间”。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讲过的动量效应,给出的也是“一段时间”。有关动量效应可翻看之前的文章《股票规律之动量效应》。

问题一:既然泰勒证明出了3—5年周期存在反转效应,为什么定义上不直接把“一段时间”改成“3—5年”?

在这个时期泰勒只是用3—5年这个周期发现了反转效应,但并不确认在其他周期会不会也存在这种效应。在1990年,Jegadeesh(1990)与Lehmann(1990)两人均证明,在期限为一个月或一个月以下的投资也存在反转效应这也说明了反转效应也存在于其他周期,并不仅仅限于3—5年。

还记得之前讲的动量效应周期时间吗?在不同的市场周期不同,在不同周期动量效应显著程度不同,在我国股市动量效应最显著周期是一个月左右在欧美市场动量效应最显著周期是3—12月3—12个月正好处于被证明出来的反转效应周期的中间(1月周期、3—5年周期)。巧合吗?

不管反转效应周期和动量效应周期有没有巧合,我们都要看到一个问题,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周期有相互混插的现象。具体体现为反转效应里面有动量效应,动量效应里面有反转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投资时间中强调的级别的问题了。

把反转效应被证明出来的周期换算成级别。35年对应的是市场牛熊转换的一个完整周期(日F级别)。1个月左右就是5F级别。而对于动量效应312个月,正好是中线买卖对应的是30F级别。

所以咱们做交易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投资级别,而这个级别中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持续时间有多长并不是我们能够提前预判的。这可以用缠论中的结构解释:一个30F级别的结构可以生长1个月也可以生长一年多,而在此期间动量效应和反抓效应的周期却大不相同。

问题二:我们是不是把之前的“输家组合”股票都买了,在3年后就能获得很好的盈利呢?

在泰来研究报告中差的是尾部的35家,佳的是头部的35家。统计期限是5年。那么我们是不是直接把表现最差的35家都买了就好了,直接等3年反转就好了。

按照泰勒35年周期的研究报告,把前五年间表现最差的35只股票均仓全买了,在3年之后,赚钱效应就会比之前表现强的35家股票高25%。但是比之前强的表现要好就能保证我们赚钱吗?就能保证我们买到的是市场中的领涨股吗?如果之前“赢家组合”股票成了市场“拖油瓶”,即便我们买的“输家组合”比“赢家组合”表现好又能怎么样呢?


另外来说“输家组合”中的股票3年之后会不会有被ST的、中间有没有被退市的甚至有些股票的所处的行业被政府制裁、公司本身有没有出现重大问题亦或者发生的其他什么情况。这些情况都会大大影响我们的平均收益。

所以这个理论不能这样用,但可以反着用。就是之前的“赢家组合”连“输家组合”都跑不过,我们并不知道“输家组合”会不会成为市场领涨股,但我们知道“赢家组合”一定不是,所以对于之前的赢家股票,咱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是要规避的。当然“赢家组合”中的股票也不一定未来表现都不好,也都会有漏网之鱼,概率为八分之一。

问题三:反转时间到底是多少,怎么应对?

按照泰勒的研究报告中反转期限是三年,但反转一定是三年吗?会不会提前一年反转或者推迟一年反转。

有人说那就提前买,然后坐等3年或者什么时候反转什么时候抛售,这样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不管最终反转时间是提前了还是推迟了都能够捕捉到上涨行情。

这也是一种应对方法,用民间股神林园的说法:“我们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等,等牛市、等吹泡泡”。如果用这种方法你就进入了价值投资的范畴。不过两者的选票标准是不同的,价投是买好票,而你是买一堆之前的“输家组合”坐等的之后反转,风险是比较大的。另外这样的一种买法会大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所以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我们仅仅用反转效应去设计投资模式显然是不够的,反转效应可以作为我们投资的指导性理论思想,一个市场存在规律,但是这个规律的具体应用,需要我们填充很多的知识点。

比如我们怎么解决反转期限是确切的时间,而不是在3年这个模糊的时间上“守株待兔”

总结:

1、反转效应告诉我们35期间,我们要远离之前的“赢家组合”,在其他表现不怎么好的票里面挑选未来的领涨股

2、反转效应只是一个股市的一个效应,可以作为理论指导思想,但进行实践我们还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才行。

3、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需要在同一个级别内的考虑,不然会比较混乱。

4、在大级别的反转效应里存在次级别的动量效应。解释为:动量效应下不断拉升股价达到股价过度反应才会有反转效应,只是我们并不能预判确切的时间。

举报/反馈

祺思汇

53获赞 50粉丝
有趣深度的硬核 财经从思考到创造只有一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