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治疗师罗纳德·理查森在《超越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在原生家庭里缺爱、缺乏关注的女生,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


长大之后在亲密关系中,会试图去让伴侣来弥补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情感和关注。


这便是从小学来的“爱”的模式。

-01-

“你说,因为接不住对方情绪离开,我是不是特别渣啊?”


“可是你这样拖着,更渣。”


深夜里,我对朋友犹豫,要不要和女朋友分手。


我和她之间并没有重大的矛盾,只是每每聊起天,我们的对话框里总是塞满她对原生家庭的哭诉,我的心情总是重负不堪。


回看聊天记录,那几个高频语句总是反复出现——我家重男轻女、有四个孩子、我没有存在感、学习差、父亲啃老不管孩子、母亲外出打工、又被骂不懂事、责怪她为什么不变成长辈喜欢的好孩子模样……


刚开始的时候,我共情她,反复安慰:性格内向沉闷并不是她的错,缺爱性格缺失也不是她的错,爸妈只能决定你前半辈子的人生。


我尽可能地做到拥抱,希望能减轻她身上的负能量。


可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


在我们相恋的几个月里,她的抱怨,就像祥林嫂会重复悲惨境遇那样,渐渐地,我就受不住了,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不是烦她,是烦那个不能帮她解决问题的我自己,那会让我窒息。


她更像是黑洞,吞噬掉所有我强撑的希望,不光自己无法自拔,连我也差点被吸进去。


当我无法照亮她时,我会内疚自己毫无能力帮她解决,甚至会因为她的一两句话神伤一整天。


与此同时,强烈的代入感把我拉回高中和父母吵架的日日夜夜,我像一条上岸的鱼,张着嘴却呼吸不到空气。

-02-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打把伞。


而我很快就发现我并没有撑伞的能力,在瓢泼大雨中我自己也很难立身。


朋友姜姜劝我:分开吧,这样对两个人都好。


简简单单两个字,立刻击中了我幼年时的回忆。


我恍惚回忆起自己也曾是缠着我好朋友,一股脑地向他倾泻负能量,家长里短,朋友之间的恩恩怨怨。


怨父母不理解我,怨他们吵架,怨朋友为什么不是我一个人的好朋友。


后来对方慢慢已读不回,我们断了联系。


在我锲而不舍的追问下,他大声反问我︰“那你呢?为什么要把我当成你的情绪垃圾桶呢?”


当时的我满心委屈却也是怔在原地不知道怎么回复……


因为原生家庭的缺失,我把希望一股脑加注在独好朋友身上,渴望得到无条件的爱。


可是,我们的存在在朋友眼中很像一个未被填满的情绪黑洞,映射到亲密关系中,像个尚未长大的孩童一样疯狂索求被爱着的证据。


所以,当我遇到和我同样持有原生家庭伤害的对方,才更能理解,才会纠结、内耗、甚至自责。


可终究,我们的结局还是无法和解、无能为力。

-03-

后来,我慢慢长大,见识了世界,了解了世界上还有很多和我一样原生家庭不好的女孩。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独立优秀的女强人苏明玉,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被苛待,甚至高考时本能考上清华大学,但因为母亲不愿掏学费她只能上免费的师范学校。


爹不疼妈不爱,像一棵在寒风中生长的野草,但这些噩梦般的日子并没有打倒她。


她十八岁起就和家里断绝经济往来。


经过在外多年的打拼,最终成为了众诚集团江南销售公司总经理,了解她的人用叛逆、独立、坚韧,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她。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想要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只能靠着自己的脑子和双手,一点一点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不用把别人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一点一点填补起残缺的自己,从中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也不必患得患失终日惶惶。


我这才明白,只有自己变得坚实有力量,发自内心对自己满意,才能不迷茫,不彷徨。


当你原生家庭意识到自己是缺失的,破碎的,只能自己亲手去填补,不能假手于人,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来爱你。


我终于下定决心和女朋友分手,在那之前我发了一大段话,希望她不要自责继而再次陷入黑洞深渊。


愿所有桎梏在原生家庭苦海当中的人,都能从泥潭走出来,向着光明之路前进,驱散内心的阴霾,成为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 End ——

举报/反馈

生活小乐吖

1995获赞 299粉丝
热爱生活的大学生一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