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表现为学习者学习动力的减弱、对学习活动的负性情绪体验,甚至对学习活动出现回避或逃避行为。
厌学现象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各阶段,无论在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广泛调查,只有10.7%和4.3%的初、高中生因“喜欢学习”而入学。
在目前正在进行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中,厌学心理现象作为当前青少年学习心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它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格格不入,一直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学习压力有一定的关系。较大的学习压力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实际上,学习压力过大已成为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出现的现象,这种压力表现在家庭、学校对学习者层层加码的学习负担,从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政策的出台即可窥一斑。
比如,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常常揠苗助长,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和考试结果,却不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
他们强迫孩子长时间地学习或上辅导班,大量牺牲了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使得孩子深感压力。
在学校则是老师布置的没完没了的课后练习作业,在中学阶段,还包括没完没了的考试,甚至是对学习者娱乐和自主活动时间的剥夺。
这些压力让一些孩子在心理上难以承受,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甚者倍感挫折、自信心丧失,进而出现厌学心理。
然而,学习压力对个人是否产生厌学心理并不是必然,如基于经验观察到,有些人在学习压力下不会产生厌学心理。
有些则会,也就是说厌学心理的产生可能受除学习压力之外的其它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为此,研究者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大因素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其中,学生自身因素主要从学习倦怠、情绪弹性、核心自我评价和学习性投入等方面来探讨对厌学心理的影响。
学校因素主要从在校满意度来探讨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家庭因素主要从家庭教养方式来探讨对厌学心理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从社会支持来探讨对厌学心理的影响。
不过,就目前来看,关于厌学心理机制的研究多为基于经验思辨的描述,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而且,即便是实证研究,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认识仍然较为表面化,或为较为简单的相关假设,或为共同作用的多元回归假设。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不适或异常是生物学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基于此,以高中学生为样本,在探讨学习压力与厌学心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家庭功能、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两者关系上的作用机制。
目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厌学心理作为一种学习现象在国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总体上看,国内对厌学现象的界定虽各有侧重。
比如,有的研究者强调厌学的动机成分,指出厌学指在学校教育背景下发生的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一种心理现象,包括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减弱或消失到对学习活动或学校生活的逃避甚至抗拒。
有的研究者强调厌学的情绪成分,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心理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
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但厌学的内涵都包括共同的以下两点:一是厌学是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一种消极心理表现。
二是这种消极心理包括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成分,其中认知方面涉及对学习需要或意义的认识偏差。
情绪方面涉及在学习活动体验到的不是满足与愉悦而是痛苦,在行为方面则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回避和逃避。
国外没有与厌学一词相对应的学术术语,但文献中以下几个现象的研究却与国内研究的厌学现象密切相关。
其一是学习倦怠,将学习倦怠视为一种表现在学习者体验到的包含厌学情绪与疲惫的身心反应,学习倦怠是学习者表现的以持续的负面情绪和低动机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其二是拒绝上学,它在学术界上被定义为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导致患者上学发生困难,并出现回避上学行为的一种心理疾病。
其三是逃学,学术界上对逃学的概念界定也较为一致,通常指个体无敌、非法的缺课,且这种行为是父母、教师所了解缺乏的。
可见,国外虽无厌学这一学术术语,但其关于学习倦怠、拒绝上学和逃学现象的研究和国内厌学概念的两个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国内对厌学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将厌学心理作为因变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厌学心理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经验思辨分析或实证研究。
从经验思辨分析来看,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影响因素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在个人因素方面,厌学者具有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目标、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投机取巧心理、自我管理失效、情绪表现矛盾性、性格特点不稳定性等特点。
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家庭功能失调、家庭结构缺陷、父母期望过高、家庭缺乏认同榜样等因素与厌学有关。
在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方面,校风与学风差、老师权威性缺乏、育人环节不足、心理辅导资源匮乏、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学校因素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
同时,社会风气不良、就业压力大、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缺乏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社会因素。
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个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变量进行测量,利用统计分析其中单个或单个因素与厌学的相关性。
学业倦怠对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对学生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间接产生影响,
在学校因素方面,厌学心理与应激源即压力有关,学习性投入各维度对厌学心理均有正性作用,其中校园环境支持度是学生厌学心理最有力的影响因素。
在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厌学心理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有关,中学生的厌学心理与具有正向作用的教育手段和积极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
其二是厌学心理的预防与干预。学者们同样从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条途径去进行探索。
其中经验分析主要涉及如何减轻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就,即强调预防,研究者也同样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入手。
在个体层面,初中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应及时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交流。
在家庭层面,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孩子学习有合理的认知,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状态。
在学校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适合他们的教育目标,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兴趣及需要建立学习小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层面,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及时整顿学校周边的不良社会场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改善初中生厌学情况,首先,初中学生必须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家长们要对初中生有合理的期望,优化家庭教育模式,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再次,教师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技能。
最后,学校必须制定课程和教材,增加投资,改进教育设施,加强教师培训,并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而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则对影响厌学的因素施加积极的影响,以观察在这种影响下,厌学心理是否得到改进。干预的方式包括个案干预、团体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