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从众原因
1、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
2、对偏离的恐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3、与群体融合的需要: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员接受。
4、群体的凝聚力:对自己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广告从众: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心理利弊
积极的从众心理无疑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益处。如果一个集体中的人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大局出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那自然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的目标也就会很快达成。积极的从众行为能够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互相激励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些不受欢迎的标新立异之举会受到大家的一致抵制,比如,若有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在大喊大叫,就会遭人侧目,而他大概也会识趣地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继而停止。公众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群起而攻之,这样就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但同时从众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些时候,从众心理也有它的许多消极影响。比如:
决策中的从众心理: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参与决策者不愿意标新立异,做那个与众不同的人,以免被他人孤立。二是参与者对问题不了解,心中缺乏主见。三是参与者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却羞于表达,也担心大家不接受,于是索性人云亦云,随大流。 无论是什么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集体决策时没有人会站出来捍卫真理或坚持己见,如果有少数人有预谋地抢先发言,占据先机,那么很有可能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表示赞同,这样会形成损害集体利益的危险决策。
盲从导致个体思维的丧失:消极从众会抑制个体思维,使人陷入盲目从众。物理学家福尔顿在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时,运用了新的测量方法,最终的结果是传统理论的数值的500倍,福尔顿觉得这个结果太离谱,一旦公布会引来质疑的声音,大家会认为自己是在哗众取宠,所以他没有公布这个数字。可事实证明福尔顿的结果其实是正确的,他因为一时的犹豫和对传统理念的屈服,错过了震惊科学界的机会,这让福尔顿追悔莫及。
心理对策
破除权威定势:要营造积极、科学、开放的舆论氛围。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但对权威的过分尊崇和盲目追随只会带来恶果。生活中人们对权威意见的一味顺从很容易导致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因此应该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从,不能将权威的意见均视为圭臬,要放大并重视普通人的贡献和智慧,这样自然会百花齐放。
创造自由空间:要培养人们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决策或是商议问题的时候多举办交流分享会、辩论会等,鼓励不一样的声音,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这样人们的自主思维就会逐渐增强,做到不盲从、有主见、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