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组织架构调整
刘强东的改革大刀,终于挥向了京东物流。
4月12日,京东物流开启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在总部层面,京东物流推行事业部制,成立供应链、快递、快运、国际业务等四大独立事业部,销售、产品、运营等职能部门并入以上事业部,与业务之间不再需要跨部门沟通。
这项改革,实际上是在延续京东零售的架构调整,即京东零售启动采销单元组织变革,取消事业群这一层级,将事业群变更为事业部,原事业群负责人担任事业部负责人。
在区域层面,京东物流取消原有的七大区域划分,将省份作为具体的经营单元,省份负责人将拥有更大的经营决策、管理、人事任免等权利,直接向总部相关事业部负责人汇报。
这项改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取消了“大区”这一汇报层级,基层员工向CEO的汇报路径变为站点→片区→省区→总部,缩短了反馈链条。
今年3月,京东全面上线百亿补贴,贯彻了“低价”的战术;而这次架构调整,则是更新管理体系,可以用“放权”来概括。一个对外,一个对内。
早在2018年,京东物流就开始试点“Big Boss”考核激励机制,尝试放权。在Big Boss模式下,每一个细小的业务单元都被视为一个经营实体,每一个实体的管理者都是一个真正的Boss,从而将权力下放到一线团队,让基层组织能够自主决策。
就像任正非说的那样,让听到炮火声的人拿到指挥权。
刘强东为何放权?
回顾京东的历史,“放权”这个词其实并不陌生。
2018年开始,刘强东逐渐退居幕后,让徐雷走向台前。2019年,徐雷担任京东零售集团CEO,初现端倪;2021年,徐雷升任京东集团总裁,坐实了“二把手”的位置;2022年,刘强东卸任京东集团CEO,交由徐雷担任。
刘强东的这一系列动作,一直被外界解读为“放权”。但实际上,刘强东一直未离开京东集团董事会,这种“放权”最多只是决策层内部的“权力平移”,而非整个集团范围的“权力下放”,因此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影响。真正的放权,是让一线的管理者有决策的机会,而不只是做汇报和执行。
2011年,随着海底捞门店数量增长至44家,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面对决策缓慢的问题,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进行组织调整,把三级管理模式变为一级,下放权力,由店长直接指导各个门店的运转。
在这个基础上,海底捞的店长又把权力进一步下放到基层员工只要员工认为必要,都可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这种与别的饭店差异化的个性服务,赢得了许多回头客。
当然,京东不是餐饮公司,具体的执行上肯定有区别,但改革的内核是一致的。虽然京东一直被划为互联网公司,但京东物流是妥妥的实业。物流跟餐饮一样,地域属性非常明显,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条条框框限制住。这就需要业务负责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同时,下放权力有利于中层决策,增强业务线协同能力。比如负责仓库租赁和地址规划的人,对后续仓库运营的认识不足,容易导致后期运营成本过高。而省一级的管理者拥有了决策权后,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另外,下放权力还有利于筛选人才,为集团提供新鲜血液。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凸显负责人的个人能力,为他们打通上升渠道。如此一来,员工就能更有干劲,企业也会变得更有活力。
总之,放权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效率。在高速增长期,“集权”有利于保持整体稳定,防止出现重大失误。但如今增长放缓,京东便不得不把权力下放,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放权增产,已成行业趋势
实际上,除了京东,最近阿里也在尝试性地开始放权。
3月28日,阿里启动“1+6+N”组织变革,阿里分为六大业务集团,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自负盈亏。这种一分为六式的放权,给了集团负责任更大的发挥空间,与京东十分相似。
4月12日,淘宝天猫商业集团正式启动组织调整,将拆开产业中心,按照丰富性、品牌和高频驱动划分为三个行业发展部,三部门的负责人职权进一步增加,自由度也更高了。
京东阿里在同一天做出了“放权式”的调整,这是一个巧合吗?
从行业的高度看,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电商行业早已过了能靠“惯性”发展的红利期,各个电商巨头必须在一片红海中寻找新的增量,难度陡然提升。
在企业的生存面临挑战之际,权力的归属就没那么重要了,解决眼下的增长问题才是当务之急。就像古代打仗一样,敌人都大军压境了,自然是谁有指挥的能耐让谁上。如果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只会贻误战机,重演岳武穆的悲剧。
所以,阿里、京东的组织架构调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拆墙提效,放权增产”的行列中来,以更谦卑的姿态迎接行业的挑战。
就像《黑暗森林》中所说的那样: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作者 | 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