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心理干预可以分为几种方式?

心理干预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计划、通过借鉴心理学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的对一定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或问题加以影响。

使他们向着原定的目标和计划发展变化的过程。

心理干预主要可以分为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四种方式。

健康促进属于一级干预,是指在普通的个体中建立良好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目标是促进所有普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健康促进主要包括:积极的心理健康、危险因素、保护因素、三个方面。

其中,积极的心理健康代表个体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应急和抗击打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个人意义的实现、积极健康的生活。

危险因素则是指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人格类型或环境因素;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相反,是指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人格类型或环境因素。

预防性干预属于二级预防,是指在某些心理问题出现或发展之前,有计划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危险因素发酵的可能性,努力使其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以减少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出现或发生。

心理咨询属于三级预防,指的是咨询师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

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及来访者的实际情况,给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认知,克服和改善不合理信念,使其健康发展的心理治疗过程。

目标是减轻已经出现心理障碍个体的困扰和问题。

通过与被治疗者的相互作用和他们建立密切的治疗关系,运用语言、表情、行为等方式对患者施加心理上的影响。

促使被治疗者的病态心理和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变,进而使他们的人格和能力得到发展、改善的干预过程。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计划、通过借鉴心理学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的对一定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或问题加以影响,使他们向着原定的目标和计划发展变化的过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实验指出:个体社会心理和人际关系的状况是生产效率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领导者应该具备处理人际关系这一基本技能,与此同时还指出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被金钱驱使的“经济人”,对工人生产效率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薪酬待遇,而是他们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状况。

人际关系状况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这一发现在哲学和管理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西方管理学研究中首次将关注点放在了人际关系的因素上后人关于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都是以梅奥理论为基础展开的。

此外,实践和理论之间关系的精神在当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外人际关系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大都是在情侣、夫妻等这类亲密关系之中展开。

虽然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但是对于成年阶段尤其是成年早期和中期的研究明显更为常见。

可能是由于这一阶段的人群相较于其他年龄段要同时面临更多方面的人际交往,与家庭环境中的父母、伴侣、子女,与工作环境中的上司、同事,甚至还包括学习、恋爱、娱乐爱好等环境。

各种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就会非常容易出现难以协调的局面,导致成年人更加容易出现这方面的困扰。

研究方法主要以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为主,不过近些年学者们对长期性的质性研究也开始有所偏重。

同时,学者们有关人际关系研究的主题也逐渐趋于多样化。2000年之前学者们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方向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及其治疗两大方面。

而在2000年之后学者们对人际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方面,研究的类型也更加的多样化。

但是研究的重点仍然没有脱离以婚恋关系问题为主的亲密关系,其中依恋问题是这类研究最为普遍的。

针对个体人际关系和生命意义的关系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是个体生命意义的重要来源。当个体的人际关系发生变化,甚至人际关系出现严重困扰时会破坏个体的生命意义。

此外,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也一直备受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关注,还有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所导致的差异问题。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关注和改善他们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非常重要。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类型主要分为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和老师的关系三大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际交往情况会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

国内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增加,个体之间的沟通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是相互连结的。

处于传递阶段的人际关系涵盖了互动双方情绪体验和个人喜好的交换,这是判定互动双方能否保持稳定情绪的重要指标。

人际关系涵盖了互动双方的心理联结和由其产生的行为,如果互动双方能在交往过程中积极的交流、互动,就会促进具有很强时效性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产生的比较亲密的交往关系,比如和领导同事建立的工作关系、和父母子女建立的家庭关系以及和老师同学建立的学校关系等等。

广义的人际关系代表的范围则更加的广泛,是指个体和所有接触到的人建立起的全部心理联结。人际关系就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沟通互动所形成的心理联结。

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必要需求之一,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依赖。

青少年人际关系魏彬在研究中提到,初中生的人际关系随着他们独立意识的逐渐增长会有很大改变,也会出现新的特点:友谊在他们人际关系中所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大。

个体在孩童时期和父母的情感联系是最紧密的,其次才是同龄的伙伴,但是同伴关系在个体的情感中占据的比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大的。

个体在选择朋友时也会出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变得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的一致与契合。

初中生相较于之前对友谊的建立会有更高的标准,他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会考量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品性等方面是否和自己合得来,也会要求朋友要和自己相互信任,坦诚相待。

初中生阶段的团体现象也会变得更加常见,他们会以有着高度的忠诚感群体的方式进行相处,初中生的行为也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的约束。

初中生还会和父母、老师产生隔阂,与他们的亲密度急剧下降,父母、老师的威信开始下降,初中生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不再盲目的听信老师,与父母的关系也产生巨大的“鸿沟”。

初中生开始发现自己与父母在审美、交友观以及认知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难以理解父母的同时又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

既不想被父母“操控”又无法真正的脱离父母,不愿与父母、他人沟通但又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

初中生大都通过和身边的同学、朋友进行互动和对比来建立自身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人际关系的好坏会进一步影响初中生对学校、班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因此,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初中生会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拥有稳定的情绪,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性格更加的活泼、积极。

而良好人际关系的缺失会导致初中生缺乏安全感,难以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遇到事情非常容易冲动或自我意识过强。

由于这类初中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一直难以被满足,所以就会产生很多的不良情绪,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举报/反馈

艺述育

71获赞 9511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