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祖籍江苏苏州,天津人,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党员、中国评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评剧“新派”创始人。
成长经历
新凤霞童年时期随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51年由北京评剧院改编、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
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艺术成就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
在这些剧目中她与其他创作者创造了多个新板式、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
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为纪念评剧皇后新凤霞逝世二十五周年
河南广播电视台
梨园频道 移动戏曲频道
特别推出新凤霞经典剧目
播出时间
4月12日
梨园频道
评剧《花为媒》新凤霞
全国有线 18:42
次日重播 03:10 08:34
河南有线/IPTV 17:22
次日重播 00:46 08:24
移动戏曲频道
评剧《刘巧儿》新凤霞
首 播 16:40
次日重播 00:20 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