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留言,问我们:遇到回避型依恋的老公,如何办?
回避型依恋的伴侣,容易处成冷漠的爱人。
婚姻里最难受的,莫过于一方经常回避、拒绝和冷暴力,让两个人的感情陷入危机。
不是不爱,而是不敢爱
由吴磊和周饰演的《爱情而已》,讲述了现代都市男女在职场和爱情上的困境。
男主宋三川(吴磊饰)与女主梁友安(周雨彤饰)在一场马拉松上结缘。
在后来的相处中,年轻的运动员弟弟对成熟的职场姐姐心生爱意、勇敢告白,然而姐姐的第一反应却是拒绝和疏远。
不是不心动,而是女主内心有太多纠结。
剧情让观众捉急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共鸣:这就是我,一谈恋爱就变怂!
某一夜,两人在月光下拥吻,情到浓处,顺其自然地发生了关系。
第二天醒来,面对弟弟的示好,梁永安又开启了她的回避模式:“我酒后放纵,就不用对你负责任吧?”
来源:热播剧《爱情而已》
明明动了心,明明愿意跟对方在一起,却总是口是心非,总在临门一脚把幸福踹走。
面对爱情,梁永安到底在害怕什么?
她曾对闺蜜坦诚:“我害怕亲密关系”,“我害怕人与人产生了很深的羁绊之后又会突然地断开”。
原来,之所以心口不一,不是不爱,而是不敢爱。
面对内心的悸动,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排斥,不是开心,而是害怕。
这让她宁愿守住所谓的生活秩序,也不要惊心动魄的激情与恋爱,宁愿平平淡淡,也不要起起伏伏。
越是心动,越想推开。
瞻前顾后、不断撤退,这很符合心理学上回避型依恋“高焦虑、高回避”的特征。
依恋理论相关的研究认为,一个人在儿童期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仍然会表现出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回避型:与别人亲密让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在人群中约占20%。
B-安全型: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在人群中约占60%。
C-焦虑型: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在人群中约占20%。
回避型依恋的人,恐惧亲密关系,要么表现得特别高冷,像一只独来独往的猫,要么万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赫然一个风流浪子。
但无论哪种,他们都不喜欢伴侣太黏自己,需要大量的个人空间。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
作为回避型的伴侣,常常会有糟糕的恋爱体验,亲密时间太少,而且经常受到莫名的拒绝和冷暴力。
面对这些,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你不喜欢我”、“你不需要我”……
在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男主就是回避型依恋,他和女主(新垣结衣饰)暗暗喜欢彼此,但又不敢确定关系。
让女主痛苦的是,她不知道对方的种种温暖,是出于雇佣关系的感谢,还是男女之间的好感。
她也想知道,如果超越了雇佣关系,会怎么样?
周六晚上,她主动邀请男主一起品尝美酒。在努力敞开心扉的谈话中,女主不敢直接表白,只能趁着酒意把头依偎在对方肩上。
也许是氛围到了,对方主动亲吻了她,紧张而笨拙的样子,让她瞬间产生期待,回以柔软的拥抱,并鼓足勇气示意,可以更进一步。
却没料到,她被拒绝了。
面对男主的道歉,女主表面上若无其事笑道:“是我该说对不起才对,把刚才的话忘了吧。”
但在内心,她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甚至连夜逃离了同居的住处。
回避型的伴侣,往往在你对ta有所期待时,又兀自筑起高墙。
刻意维持的克制与距离,难免让人深感冷淡与失望,难免受到伤害。
关系的创伤,要回到关系中疗愈
然而,对于回避型来说,ta的冷往往是假的,在ta内心有可能无比柔软。
之所以表现出拒绝和疏远,是因为在ta内心躲着一个受过伤的小孩,所以很难再信任别人、依靠别人。
渴望亲密,却表现出独立的样子,把对伴侣的依赖最小化(Edelstein & Shaver, 2004)。
他们大多在童年时期遭遇过父母的情感忽视,或受到冷漠对待,或被打压、被控制。
也许在成长早期,这种依恋模式保护了他们,但到了亲密关系中,却成了通往幸福路上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但值得庆幸的是,回避型依恋并非不能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莱文博士指出: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依恋风格,建立安全和健康的关系都是可能的。
虽然依恋类型形成于儿时,但也会受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
就像让旧的伤口在新的关系中疗愈。
如果你是回避型的伴侣,首先要确定,你的耐心是否充足,能否经受住考验。
因为回避型很需要边界的尊重,他们就像蜗牛,面对压力会马上缩到壳里,所以强迫他们,只会事与愿违。
在《爱情而已》中,尽管男女主年龄相差十岁,但他们给到对方的,却是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尊重,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强加给对方。
也许你会常常陷入“ta是不是躲着我”、“ta是不是不爱我”的无数问号中,这无疑增加了自我的精神内耗。
跟回避型相处,最好的心态是:“对方不联系我、拒绝我,并不是我的问题,而是ta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耐心。”
在剧中,面对梁友安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宋三川并没有真正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用长足的耐心渐渐拉高了她对自己的信任感。
其次,回避型的伴侣需要学会制造关系中的甜。
研究表明:
一段高质量的关系和一些增进亲密的活动能让回避倾向明显减少(Sarah et al., 2017)。
值得注意的是,当回避型被要求做增进亲密感的互动时,很多人在一开始都觉得不喜欢。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却慢慢爱上了这些互动。
有过积极的体验后,他们尝到了甜头,慢慢打开心扉,如果伴侣能有所回应,就能形成正向促进的亲密关系。
在《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剧情中,男女主约定把每周二作为“拥抱日”,来增加亲密感。
回避型的男主,一开始不仅要学习如何拥抱,还得督促执行。但慢慢的,他从一脸不知所措,连张开双臂都不会,到逐渐适应,并期待起这样的亲密互动。
来源: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如果是回避型本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提前跟伴侣做好沟通。
越是了解自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越需要提前跟对方讨论,帮助伴侣理解自己、体谅自己,至少能找到不那么伤害彼此的方式,来化解关系中难以避免的困境。
很多回避型的伴侣们会抱怨,和他们谈恋爱,跟单身有什么区别。
反过来想想,和回避型在一起,也意味着能够拥有足够的个人空间。
与其在关系中患得患失,不如发展自己的爱好,跳舞、健身、读书,做感兴趣的事,交聊得来的朋友。
与其把自己困在关系里,不如先活出自己。
也只有自我价值足够稳定的人,才有能量面对亲密关系中的课题。
不要飞蛾扑火,不要留恋不爱我们的人,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在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如果跟一个人在一起,却让自己越来越委屈、越来越糟糕,并且找不到出路,那么无论是不是回避型,都应该远离。
说到底,伴侣是不是对的人,谁都没有把握。我们能把握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希望你成为那个对的人,左右婚姻幸福,而不是被婚姻左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