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沿着广袤的黄土高原一路向西,在陕甘交界地带的子午岭余脉之上,桥山安然耸立在峰峦耸翠之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千年沧桑变幻,黄帝陵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
钟声悠扬,鼓声铿锵。4月5日,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顺利举行,海内外中华儿女又一次以祭祀之名,在屹屹青冢前感黄帝遗风,在枝繁叶茂中缅怀先祖。
赫赫始祖
4月5日,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顺利举行。陕西省委宣传部供图
站在桥山脚下环望四周,只见沮水汩汩,绕山而流;山体气势雄浑,古柏苍翠;台阶组成的龙尾道之上,轩辕庙的山门巍巍耸立。
研究推测,黄帝部族发祥地大约在陕西北部,活动区域主要在陕北、晋西黄河流域一带,还到过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他带领部族取得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两次大战的胜利,结束了当时部族间你争我夺的战乱征伐,实现统一;同时,他兴农业、创文化、建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中华民族物质、精神和政治发展奠定了最初的根基。
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苏峰说,黄帝带领部族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万众一心的奋斗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的民族精神之基,因而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轩辕庙内的人文初祖大殿。 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摄
据史书记载,黄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彻就开始祭奠黄帝。汉武帝刘彻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率领18万大军北巡朔方,凯旋时祭黄帝于桥山。在清代,祭祀轩辕黄帝陵的活动多达30次。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黄帝陵祭祀凝聚起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号召全民族共御外侮,一致抗日。在碑亭内,一通石碑镌刻了当时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新中国成立后,黄帝陵祭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黄帝陵祭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夏寻根
跨过山门,进入轩辕庙内,迎面便见一棵参天古柏,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据科学测算,它已屹立于此5000余年,堪称与中华民族共生共长的“活化石”。
与柏树一同见证世事变迁的还有轩辕庙内的124通碑刻。
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和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也屹立于此。
诚心亭后的四通石碑。 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摄
“这块‘台湾光复纪念碑’记录了一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祭祖接力和台湾同胞的寻根祭祖情。”黄帝陵管理局讲解中心副主任郭婵说。
1946年,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台湾同胞自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跨越海峡,赴黄帝陵拜谒祖先。然而,由于大雨阻路未能抵达黄陵,只得于9月12日在陕西省耀县(现耀州区)举行了隆重的遥祭仪式。60年后的9月12日,致敬团的后人在黄帝陵前恭读了当年的祭文,并将祭文篆刻立碑,完成先辈寻根问祖的夙愿。
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打破了两岸同胞隔绝的状态。次年1月,来自台湾的“外省人返乡探亲团”便来到黄帝陵祭拜。
在桥山脚下中华始祖堂里展出的一张照片,定格了台湾同胞在黄帝陵前虔敬而感人的一幕:探亲团成员们肃穆而立,衣服胸前印着的“想家”字样格外醒目。
“团长何文德在黄帝陵前,热泪盈眶地读完祭文,在场人们无不为之动情。离开时,他们将黄帝陵故土带回台湾以慰思乡之情。”中华始祖堂讲解员杨红莉说。
“外省人返乡探亲团”祭拜黄帝陵。资料照片 黄帝陵管理局提供
据统计,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
凝心铸魂
祭祀大院轩辕殿内的黄帝像。 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摄
穿过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来到占地4万平方米的祭祀大院。自西汉初年始建轩辕庙以来,对陵庙的保护与修葺一直不断。祭祀大院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由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捐资修建完成的,历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正是在这里举行。
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
5日上午,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隆重举行,在场全体人员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气势恢宏的乐曲声中,庄严肃穆的乐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体现了中华祭祀文明的礼制规范。一条长56米的“中华龙”盘旋、腾空升跃,演绎出龙腾盛世、福佑中华的美好祈愿。
第一次参加公祭典礼的重庆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丁启民说:“现场仪式庄严,让我非常感动,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让所有中华儿女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找到认同感。”
今年的公祭活动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已经第三次参加公祭典礼的香港陕西商会常务副会长邓胜斌表示,希望更多的港澳台同胞能够到黄帝陵来祭拜祖先,认祖归宗。
台湾青年王炳忠11年前就参加过公祭仪式。过去3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今年他又一次来到黄帝陵。“两岸本就一家,今年我还带了台湾的同学过来参加典礼,大家一起努力,振兴中华。”王炳忠说。
此外,围绕今年公祭主题,当地还举行了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等系列活动。黄帝陵管理局宣教科科长杨晓强介绍说,近年来,黄帝陵已经形成了元旦跨年祈福、“米龙节”、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中秋祈福圆梦节、重阳恭祭轩辕黄帝典礼等主题的大型祭祖祈福活动,每年黄帝陵接待量超百万人次。
桥山上台湾同胞栽植的“思源林”。 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摄
“桥山雾霭龙腾去,八万松柏护陵台”。从汉代起人们便大规模在桥山种植护陵柏,千百年来形成了目前发现的中国面积最大、最古老的、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
如今,大型祭祖活动的参祭者也会在桥山上亲手植树。由台湾同胞亲手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民族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与山上八万多棵古柏共生共荣,成为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心同愿的美好象征。
总策划:赵丹平、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蔡馨逸、孙正好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陕西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举报/反馈

新华网

1.2亿获赞 2267.2万粉丝
引领品质阅读,让新闻离你更近!
新华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