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为了有效防止次贷市场危机演变成另一个全球经济大萧条,美国共制定并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利率从2007年8月的6.25%一路下调至2008年的0.5%,并保持在0-0.25%区间。
量化宽松政策的持续实施将会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副作用,因此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好转,美联储在2014年11月正式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到2018年5月,利率上涨至1.7%。
之后,2020年3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放缓且市场恐慌情绪加重,美股标普更是遭遇史诗级的四次熔断。
为了有效稳定美国金融市场和通过促进投资刺激美国经济,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美联储无奈只能进一步宣布停止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大幅下调至超低水平。
由于经济形势的千变万化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美联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频繁调整货币政策,并且在典型和非典型货币政策之间屡次切换。
而美元与国际货币职能之间的绑定,使得美元化程度不同会导致不同国家面临不同的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
因此美国如此频繁的货币政策调整必然会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严重的溢出效应,并且不同国家的溢出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助于降低对美国货币政策的脆弱性。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全球经济不仅在贸易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也不断深化,不仅表现为全球产业链更专业化、一体化,更表现为通货膨胀、经济产出等重要衡量经济发展的变量呈现同比变化的趋势,
“地球村”越来越名副其实,可以预见未来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将会越来越明晰。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虽然目前美国的单边贸易主义行径依然嚣张,但是这严重损害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低效率和不确定性。
这种与历史的发展相违背的主义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而全球化的趋势则一定是不可抗拒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首并主导的发达国家的推进下,各国逐渐建立并形成了一个不断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另外由于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对于经济全球化也起到了积极的助推和促进作用。
纵览人类发展历程,约有三次全球化浪潮,工业革命带来了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第二次,1946年计算机的发明则是第三次。
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经济财富总量的增长,提高了全球经济质量和秩序,加深全球化的产业程度,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近30年来贫困水平下降了20%,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而美国正是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中通过重构世界秩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截至2019年,美国GDP占全球GDP总量的24.37%。
是第二名中国的1.49倍,比欧盟总和还要高出6%,而美元也已经成为“世界货币”,在全球性外汇储备的多个币种组合构成中的占有比重长期维持在60%-65%之间。
当然,全球化也会有缺陷。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以美国次级质押贷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恶化而引起信贷业市场的混乱作为主要原因引爆了全球。
在全球化下各个经济体彼此相互连接,美国的货币政策也表现出高度的传染性。
美国不仅需要通过继续采取非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各种量化宽松货币措施方式来大力支持经济刺激实体经济。
并且在发展金融、医疗卫生等产业方面也还需要继续进行重大的体制改革。
推进对新一代能源和先进信息装备技术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大力发展,其他各国也纷纷紧跟美国步伐,为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提高国内经济活力。
可以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也会不断加深,但是没有国家愿意失去全球化的机会,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阻止全球化。
基于此,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继续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避免受到国际冲击的影响就显得格外重要。
金融危机以来,为了有效地防止次贷市场危机甚至演变成另一个全球经济大萧条,美国共制定并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利率从2007年8月的6.25%一路下调至2008年的0.5%,并保持在0-0.25%区间。
然而之后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2019年7月美联储宣布提前结束缩表,并再次宣布下调利率,连续三个月下调25个基点。
之后,2020年3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放缓且市场恐慌情绪加重,美股标普更是遭遇史诗级的四次熔断。
为了有效稳定美国金融市场和通过促进投资刺激美国经济,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美联储无奈只能进一步宣布停止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大幅下调至超低水平。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到二零零八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最初都只是美国这一国家的经济危机。
但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重要地位,以及美元作为国际主权货币的重要地位,这些经济危机迅速由美国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乃至全球各个经济体。
因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仅会对自身的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通过利率渠道、汇率渠道、信贷渠道等多种渠道对其他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
一直以来,关于如何维持经济良好运行的讨论不绝如缕,不论是“无形的手”还是“有形的手”,宏观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着商业周期波动的结构及其来源,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更好指导实际经济发展。
在最初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中根本就没有货币政策。从新凯恩斯主义学者开始货币政策才进入人们的视线。
20世纪30年代,市场失灵导致了“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在“大萧条”中发挥重要作用,且相较于中性货币政策理论,政府更加偏好财政政策,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干预。
但是由于长期的财政政策导致了全球滞胀危机,财政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货币政策才逐渐开始以此成为理论和研究的重点课题,各国政府也开始更加偏好货币政策。
在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出现了萎缩,面对各种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对货币政策的的认识和研究也应该更加深入。
只有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研究和认识货币政策,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纵观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全球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个超级强国,在其贸易和市场经济中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拥有强大的话语权,美国一咳嗽,世界就感冒。
由于经济形势的千变万化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美联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频繁调整货币政策,并且在典型和非典型货币政策之间屡次切换,因此必然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并且,中国目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和外汇储备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数量一直居于全球第一,是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的主要承受者,也是美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针对目标。
所以,中国在宏观调控经济时应当充分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动态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