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台湾地区前任领导人马英九,在湖南故乡祭祖、参访。台湾地区现任领导人蔡英文则经美国纽约,抵达中美洲危地马拉。两人各奔东西,却巧合地定于4月7日同日返回台湾。
马英九、蔡英文行程看似不相干,却被外界形容都是“认祖(主)归宗”。分析人士认为,两人行程代表了台湾政治两条路线,有背道而驰的互别苗头。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马英九、蔡英文两人似有默契演“双簧”,一个明修栈道,一个暗渡陈仓,马英九赴大陆参访是为蔡英文“过境”美国“打掩护”。
其实,撇开阴谋论,马英九在此时赴大陆,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冲”蔡英文“过境”美国的作用,有助缓解两岸紧张局势,甚至避免中美冲突。
正在大陆参访的马英九,4月2日在和湖南大学师生交流时说,“我们国家”修改了宪法,分了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是中国”。
综合台湾“中央社”、中时新闻网、《联合报》报道,马英九一行人在湖南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会议室,与湖南大学的学生做交流。台湾参与学生为28人,湖南大学学生有32人。
报道引述马英九在最后结尾致词时说,“我们国家”修改了宪法,“我们国家分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大陆,一个是台湾地区,都是中国”。
马英九还说,在台湾《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二条有定义台湾地区与大陆。台湾地区是台澎金马,大陆则是台澎金马以外。因此,不论是在台湾或者大陆,在宪法上都属于一个中国,“我们是台湾地区,你们是大陆”。
马英九还提到大陆对“一个中国”的定义,他说:“我知道在大陆的1982年的宪法前言里面也有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这个事实很清楚。”
马英九再度引用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指德法两国原来是百年世仇,但二次世界大战后,双方签订条约,交换学生等等。他强调,德法两国用这种方式来增进双方关系,并在后来合作成为欧盟主要力量。
他接着反问,法国跟德国既不同文、也不同种,这么困难的事都能做到。两岸同文同种,而且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利益立场,这一点非常重要。
马英九说:“希望在此前提下,尽管现在我们双方有各自的制度、各自的政策,但是我们希望大家努力减少不必要的隔阂,让双方能够真诚的交流,让年轻人在他年轻的阶段就知道,我们必须要往这个方向走。”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此次马英九大陆行,第二次提到《最后一课》。3月30日下午,马英九来到武汉大学,参加两岸学生座谈会。在开场演说中,他用几分钟讲了《最后一课》的故事。
事实上,这不是马英九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最后一课》。在谈到两岸关系时,他常常喜欢引用《最后一课》的故事。
2016年8月8日,马英九在台湾大学出席“第十届亚洲未来领导人协会”台北论坛开幕式上讲过《最后一课》的故事。
2018年4月11日,在斯坦福大学题为“台湾面临的三大挑战:经济、两岸关系和民主”的演讲中,马英九讲过《最后一课》的故事。
2018年5月9日,马英九在台湾东吴大学题为“从两韩到两岸:东亚分裂国家统合的新模式?”演说中,也引用过《最后一课》的故事。
可以说,了解一下《最后一课》大概的故事情节及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回顾一下《最后一课》在中国近代史裡所起的作用,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马英九对《最后一课》情有独钟。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的短篇小说。背景为1870年的普法战争,也即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德法世仇由此而产生。
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不得不割让原属于法国的亚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根据德国政府的命令,在这两省的学校不许再教授法语,只能改教德语。
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和语气,来看到和说出,语文老师是如何教法语的最后一课的情形。明白了即使当了亡国奴,也要牢记自己的语言,因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后一课》最早由胡适在1912年译成中文,初译名为《割地》,后改为《最后一课》。胡适最初没有用直译的原名,而是根据小说发生的背景,而采用了意译的《割地》,大概是出于情感上的映射和寄托,联想到了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对外割地赔款的隐忧和愤懑。
《最后一课》小说传入中国之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前夕。时局动荡,国事日蹙,小说恰逢其时地引起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后来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部分地区只允许当地人学日语,正好照应了小说的情景。《最后一课》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激发了民族复兴豪情的作用。
从1920年起,《最后一课》就进入了语文教材,成为经典课文,先后选入《白话文范》等教材,影响日趋扩大,逐渐构成了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
马英九对《最后一课》故事内容显然娴熟于心。按照马英九自己的说法,他是初中时读到了《最后一课》。这个故事无疑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马英九两次讲述《最后一课》的故事和引申阐释,正是希望两岸青年都从中受到启发并付诸行动,共同努力,增加两岸的交流,改善两岸的关系。
综合台湾“中央社”和法新社报道,蔡英文4月2日上午在危地马拉总统贾马特陪同下,搭乘专机参访蒂卡尔国家公园。
蔡英文参访后说,希望两地邦谊永固,“3000年也不为过”。一旁的贾马特,则对此点头。
报道称,两人也在那里握手,并承诺保持牢固关系。
双方在闭门会谈时,贾马特说,危地马拉与台湾的邦谊坚不可破,支持台湾参与并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作出贡献。他还叫嚣“台湾是‘唯一真正的中国’”。
不过,很多危地马拉人认为,他们的国家选择台湾而不是大陆,正在失去经济机会。
危地马拉社会学家兼政治分析师桑多瓦尔说:“中国是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市场,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产品符合危地马拉一些领域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据岛内绿媒“民视新闻网”报道,蔡英文窜访危地马拉第一晚,随行记者手机当街被抢走。
报道称,在当地时间3月31日晚10时许,蔡英文随行记者在饭店对面街道使用手机,而“机车族”路过时突然抢走这名记者的手机,虽然饭店外站了许多荷枪实弹的军警,但歹徒仍明目张胆抢了就跑。
报道还提到,危地马拉派出数辆警用摩托车开道,但不是在车队前引导,而是穿梭在车阵中,一路高鸣警笛,阻挡想穿插进车队中的其他车辆、摩托车及自行车,高速蛇行在车辆与车辆间,险象环生。
不言而喻,中国同洪都拉斯建交后,世界上有182个国家同中国建交,充分表明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大义、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
搞“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利益,逆历史潮流,注定是绝路一条。希望危地马拉认清大势,早日作出正确选择!
据外媒报道,对马英九、蔡英文的各奔东西,确有不同解读,岛内有分析指,蔡英文是根据马英九大陆行的行程,来确定窜美行程,不排除马蔡两人有默契。马英九大陆行的主要基调是“和平避战”,而蔡英文“过境”美国则是“倚美谋独”。
有关人士分析,马英九“登陆”与蔡英文“窜美”,代表台湾两条路线,当中美关系良好时,两条路线或有调和空间,而当大国博弈白热化,就面临抉择,是选择操之在我,还是做别人棋子,哪条才是康庄大道,台湾人民应该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