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即阅读我国众多的古代智慧小故事,不仅能开启人们的智力,还可以通过联想与拓展故事的内涵,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达到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人们创造力才能的目的,从而为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作出贡献。

神童曹冲

下面笔者将围绕古代智慧小故事的介绍,试着来发挥上述作用,希望大家喜欢。首篇就从三国时期的神童曹冲开始吧。

一.“曹冲称象”的启发与类推

曹冲,是东汉末年权臣,后来三国的曹魏政权奠基者曹操的儿子《曹冲称象》讲的是: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办法的故事它已被收录人教部编版的小学二年级课文中。曹冲也因爱动脑筋、聪明伶俐,被人们称誉为三国时期的小神童。

我们今天主要说的是:此智慧小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听了本故事之后,能否可以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开发和训练人们的创造力呢?当人们遇到难题,并且运用常规的方法又无法解决之时,可以参照曹冲在本故事中的做法: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去寻找解放的良方。

曹冲称象故事画

《曹冲称象》故事中,曹操收到孙权送来的一头大象,只见它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好奇的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于是,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大家立即议论开了“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由于这些都是常规称重的办法,用在称量这只又高又重的大象身上,不仅没有用,而且显得特别可笑。所以曹操听了直摇头。这时,我们的小神童曹冲站出来说:

曹冲称象雕塑

“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结果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此故事充分说明了,爱动脑筋的曹冲拥有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当对大而重的大象直接称重是无法实现时,他就巧妙运用了“置换法”。

即将无法直接称出的大象重量,置换成了可以直接称重的石头(与大象同样重)重量,从而将众人解决不了的难题顺利解决了。也受到了出题人、自己的父亲曹操地称赞。

曹操与爱子曹冲剧照

受此故事启发,运用“置换法”,人们就可以间接称量骆驼、狗熊等大而重、直接或一次性称重没法实现的动物重量;当然用来置换重量的不一定拘泥于石头,可以使用现在的砝码等更为先进、方便的称重器具。

二.心地非常仁爱,深受曹操喜欢

《曹冲称象》事件,让曹冲远近闻名,之后,这位小神童又屡出奇谋。如南方献山鸡给曹操,曹操打算想要让它鸣舞,众人同样没办法。曹冲令放置一面大镜山鸡面前,鸡看到大镜中自己美丽的毛羽时,果然开始起舞了。

曹冲除了聪明绝顶、屡出奇招外,他的心地还非常仁爱,著名的就有“智救库吏”的故事。面对这样聪明、人缘基础又好的儿子,曹操几次众大臣面前称赞曹冲,甚至有想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打算。

曹丕、曹冲兄弟俩剧照

三.不幸早逝,引发教训

曹冲曹操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出色表现,虽然赢得了曹操的赞许,但是,却显得自己的三位哥哥很是愚蠢,相当于间接把的三个哥哥全都给得罪了。司马懿就曾这样形容曹冲“曹冲不是聪明的公子,真正聪明的公子应该让人看不出他的聪明”。

可能是曹冲年纪还比较小,没有人教过他要收敛锋芒,加上曹操的过分宠爱,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太过于耀眼的继承人。不就是众人所攻击的对象嘛。

在老曹所有儿子中除了曹冲以外,次等优质的有二哥曹丕、三哥曹植。试想老曹为了让曹冲站稳脚跟,必会在临终前除掉他的二个有威胁的哥哥。曹丕对自己的心腹说:父亲临终前为确保冲弟太平。还会留着我这个兄长?曹丕想到这里浑身一哆嗦,惊出半身冷汗。

心地仁爱的曹冲

于是,为了世子之位也为了保命,曹丕便安排毒蛇咬曹冲。再安排毒蛇咬自己,结果两人都命在旦夕,搞得老曹伤心欲绝。结果,年仅13岁的曹冲死后另一种说法是病死的,曹丕因为事先有准备,所以慢慢清醒了过来,最终凭借高超的政治谋略,于220年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

不管曹冲是什么原因早逝的,他生前的不理智做法,还是需要让人引以为戒的:曹冲当然聪明,但因其年龄太小,为人太过单纯,并不知道要藏拙,所以老曹才会安排司马懿当他的老师。

也许老曹聪明一世,却没有想到在疼爱自己的小儿子的时候也需要稍加收敛一下,很可能是他对幼子的疼爱,结果反而害了曹冲的性命。天生聪明或许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像曹冲那样,不会“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而是锋芒毕露,结果在无形之中,就会得罪别人,甚至会引来杀生之祸。

我们应该遵从毛主席的教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终生。

曹冲剧照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举报/反馈

老wu侃国学今用

5.4万获赞 6307粉丝
专注评析国学经典,汲取精华为现代人所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