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箫紫圜

编辑|阿巴阿巴

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不够严谨科学

12岁到18岁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为青少年时期,在这段时期人体生殖器官和性生理机能快速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意识逐渐苏醒,对于性出现了强烈的兴趣和渴望,但他们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的性知识往往片面残缺,也并不严谨科学。

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性的认知是一知半解,或者充满了误解。

再加上网络、影视、小说等媒介的扭曲和误导,中学生很难真实、客观、全面地了解性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当他们缺乏必要的性知识比如生殖系统等内容,没有万全的内心准备,性心理的发展速度难以跟得上性生理的发育要求,那么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很可能会一路受挫。

在缺乏相应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部分学生选择压抑自己内心的困惑和迷茫,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焦虑不安、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危害身心健康。

另一部分学生选择自我放纵,不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在缺乏自制力的同时情绪如疾风骤雨一般不稳定,就可能出现一些不经思考、一时冲动的行为。

除此以外,互联网、杂志以及电视等媒体上面的扭曲信息还有成人性行为等内容都有很大概率对中学生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再加上青少年又缺乏积极正面的引导,铺天盖地的敏感画面、黄色广告、虚假信息恶魔般蛊惑学生放飞自我、随心所欲、偷尝禁果,引发非常严峻的结果,酿成悲剧。

在2015年,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就曾显示,女生性发育时间平均提前到9.7岁,男生则平均提前到了11.3岁,与前几年相比提前了非常多。

青春期提前的现象给社会与教育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使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危机显得更加突出。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会更加合理地去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他们在青春期认识到身体的种种变化,了解自己的生殖系统是怎么回事。

掌握跟异性交流的分寸、建立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去体验还有表达积极的情绪进而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各种情绪。抑制自己的行为冲动,慢慢适应生活、学习、社会等等。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建立起比较良好的自我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通过与他人积极沟通来改善人际关系。

领悟人与人之间建构起来的美好关系,学会跟异性进行交往,理解友谊和爱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进一步提高他们应对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养成社会责任感。

可见,性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性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课程一样。

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成长做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我们不可轻视。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我国的性教育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中学生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并且必要的工作。

我国中学生性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生性教育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是处于非常边缘化的位置,许多学校尤其是至今没有开设心理课的学校完全没有考虑过在课程顶层设计当中加入性教育的板块。

性犯罪事件不断增加,性暴力现象层出不穷。最近几年接连不断的性犯罪类事件引发公众持续讨论,而涉及未成年人的性犯罪案件和性暴力事件也越来越多。

2019年2月,上海市某中学物理老师陈某被指控猥亵女学生;2021年,山东某中学教师杜某对多名未成年学生实施性侵害行为,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随着学生家长报警后,警方竟然发现其手机中存有多名女学生被侵害的照片与视频。

2022年四川男教师猥亵学生,将多人约到自己家中、酒店,实施强制猥亵行为……在性暴力和性犯罪事件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性侵行为的实施者正是青少年本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害,甚至触碰了法律边界。

所以无论是在教育学生自我保护、防止侵害方面,还是在教育他们不去伤害他人的方面,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性传播疾病蔓延流行。

202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有超过105万人患有艾滋病,累计死亡35.1万人。

数据显示,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艾滋病传播比例从2009年的9.1%和48.3%上升到2020年的23.3%和74.2%。青少年已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人群。

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不了解性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进行性接触、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有时在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之后,感染梅毒、淋病或艾滋病等疾病。

一些少女意外怀孕后很长时间才发现,对自己的身体带来了莫大的伤害。这些行为不仅仅为事件的当事人在生活跟学习中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还给他们的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伤害,更有甚者有些可怜的学生在悲痛中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或者在极度的愤怒情绪中激情犯罪,毁灭别人的性命。互联网性别对立趋势愈演愈烈。

最近这几年以来,网络上面的怒气和戾气都变得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在豆瓣、虎扑、微博、贴吧或是其他论坛上随处可见到划分阵营、吵架骂战、冷嘲热讽、人身攻击、给他人肆意乱贴标签等糟糕的现象。

在触发这些恶战的话题里,性别对抗简直就像是流量密码一样。一旦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热点问题,几乎马上就有人开始抓着性别不放,从而导致了一场口水战,相互争吵不可开交。

在这个充满了诸多矛盾和冲突的网络环境中,数不胜数的文字战由此开始,许多网民纷纷陷入了性别仇恨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男人和女人互相侮辱、互相仇恨,各自成立对立的阵营,然后漫天的攻击就停不下来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当网民们因为仇恨而互相攻击、谩骂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获得流量、获取利润。

甚至仅仅是为了娱乐的工具,相反,他们得到的只不过是一肚子气和更加偏激固执的狭隘主义罢了。

因此,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性心理健康不但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发展均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功不可没。

性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序列

性教育包括性知识、性文化、性适应、性道德、生理知识、两性交往、性控制力、性取向、性观念、性暴力、性别认同、性传播疾病、性态度、性别角色、自身适应、性行为、亲密关系、社会适应等内容。

优秀的性教育应该同时囊括3个方面的维度,即性适应、性价值观和性认知。

性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只是让受教育的学生了解到基础的性知识,也让他们学会怎样正确看待与性有关的系列问题,以健康、积极的态度生活。

当下国内、国外在3个不同维度综合开展性教育,中国的性教育内容,除了性侵犯问题以外,大多数都是由传统德育和心理教育所提及和包含的,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不同学段的性教育内容也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委员会还有联合国发布的性教育指导方针的综合考量,我们把性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内容。

师生在性教育的内容认知上存在差异,对13到16岁的中国学生来说,性心理、青春期性生理知识以及和异性进行交往的方式方法是他们最想了解的性教育内容,包括基本礼仪等等。

因此,性教育内容的确定应从目标年龄、接受程度、目标需要、综合国情等方面进行考虑。

性心理健康性心理有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可以说性心理的发展贯彻了每个人完整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性这一课题从未在我们的生命中缺席过。

具体来说,性心理涵盖了性别角色、性取向、性别认同、性偏好、婚姻观与家庭观、性道德、性行为与性冲动、性幻想、对于性和爱的看法和观念,等等。

什么样的性心理是健康的?能够维系一定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协调等方式和他人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亲密关系。

保持情绪的长期稳定性,保持自身人格独立的同时拥有爱的能力,在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前提下以合适方式满足自己的性欲望,性功能完好无损,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在性心理健康的状态下,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可以达成一致,并且心理与行为是统一、适应的。

包含了和谐美好的性行为、正确无误的性认知以及健康积极的性态度等3个方面内容。初高中学生作为本研究的对象,他们的性心理健康在以下的三个方面可以得到量化。

性适应,具体有自身适应、性控制力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性价值观,具体包括了性态度与性观念。最后是性认知,具体包括了性知识和生理知识。

举报/反馈

浅浅Talk

26.8万获赞 3.6万粉丝
思想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