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我国情境下,特殊的经济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其内核理论有哪些?

一、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为了为解决由于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或实现其他社会经济目的。

通过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运用“看得见的手”对社会经济总体进行调节与控制。

政府干预的理念可以向前联系至16到18世纪下半期的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并初步发展,主要追求财富的快速积累。

因此重商主义提倡国家应积极主动地干预经济生活,应运用各种方法和政策来实现货币不断增加的目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重商主义逐步没落而经济自由主义逐步取而代之。

经济自由主义认为政府主要应充当“守夜人”和“警察”的角色,并以此为前提限定性地发挥作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认为应把“自由放任”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则。

因为基于居民和企业理性行为的市场经济能够达到有效率且自动均衡的状态,强调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营和自主调节。

随着大卫·李嘉图、萨伊等经济学家对古典经济理论的不断继承与发展,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发展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9世纪末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演变至垄断阶段。

原来发挥维护市场均衡作用的价格、供求以及竞争规律这三大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运行,致使经济波动频繁,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蒙上阴影。

在这一背景下,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顺势而生。

1936年凯恩斯提出了以政府干预为基础的一般就业理论及政策意见,他否定了“萨伊定律”与自由放任的政策。

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存有缺陷,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已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在没有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情况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这三种心理学作用。

必然会形成消费和投资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政府要积极承担起调节需求的职责,对市场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控。

当市场需求不足时,政府应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以提高社会总需求进而提高经济活力,达到增加就业和减少失业的目的。

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相互印证,其产生标志西方经济中国家干预主义开始盛行。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后续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主张恢复“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抬头

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引发了对“政府失灵”思考。

市场存在失灵而非完美无缺已被广泛认同,而这也成为实施政府干预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干预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药”,政府干预同样可能因为政策范围、手段、频率、界限和方式等不当扰乱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凯恩斯主义理论也提出实现政府干预与市场之间的平衡,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上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干预调控作用。

在我国特殊的社会制度背景和不完善的市场体制下,政府干预理论的发展为着力促进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

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同时也说明了为防止“政府失灵”而思考如何合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作用。

明确政府调控政策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的必要性。

从微观企业投资行为的角度探究政策效果,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对政府实施财政刺激政策的评价并形成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为经济下行背景下由财政刺激政策特别是其中财政支出政策形成的政府干预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企业投资理论

投资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取得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将资金投放进某一项目以增加资本或者存量资产的经济活动。

投资理论需要解答投资与否、什么时候投资以及投资或多或少等问题,同时也要解答投资资源从何而来、为什么投资等问题。

企业投资按其资金投向领域可以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主要关注企业生产性直接投资行为,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

投资理论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产出大于投入”的投资基本思想。

进入19世纪后,许多结合数理分析方法的投资理论和模型开始真正建立起来,如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新古典投资理论等,投资理论也分“宏观”和“微观”两条线繁荣发展。

新古典投资理论最早基于微观层面探究企业投资行为,其创立和后续发展为研究微观层面投资行为奠定重要基础。

(1)考虑调整成本和投资不可逆性的投资理论。

为弥补Jorgenson模型的不足与缺陷,Lucas提出了投资的调整费用模型,在不可逆条件下发展企业投资理论。

调整费用指企业在进行最佳资本存量调整过程中须支付的成本,调整费用率与投资量呈正相关关系。

调整费用的存在使得企业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把资本存量调至最佳。

投资的不可逆性指由于不存在完美的二手交易市场,资本品的再次出售价格低于其购进价,这一过程中任意一笔投资都要付出一定的沉没成本。

同时如果是对某种特定的生产活动进行投资,一旦形成,则将这种投资转换成资金或用于其他产品生产会十分困难。

这两者在思维内涵有着相似之处,都关注到了企业资本存量的调整并非是无成本的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Jorgenson模型的缺陷。

后续学者还进一步的将不确定性与投资的不可逆性相结合,并拓展出投资的期权价值理论,强调了投资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及投资决策所面临的未来风险。

选择等待关于更多投资项目前景的新信息还是立即进行投资,需要对等待新信息能获得的收益和延迟投资的成本这两者进行比较权衡。

由于投资的不可逆性,匆忙进行策而日后再希望改变可能得不偿失,而较晚的投资决策可能因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更好。

但是投资决策也不可能一味地等待观望,这样可能失去有利的投资机会。

(2)立足于不完美市场假设的现代投资理论。

新古典主义分析框架内的各种投资理论都基于完美市场假设进行推理。

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完美,为了更符合现实,学者们逐步放松完美市场假定的局限,对企业投资理论进行了新的研究和发展。

FHP按照股利分配率把企业分成融资约束高、中、低三组,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了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高,其投资-现金流更为敏感。

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代理问题也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Jensen和Meckling创立委托代理理论,包含股东和经理人利益冲突第一类代理问题以及债权人和股东利益冲突第二类代理问题。

一方面,由于经理人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不仅存在致使企业投资不足的可能性,也存在致使企业过度投资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企业背负较大债务情况下,企业股东有动机从事收益高但经营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

因为一旦投资成功,大部分收益将由企业获取,而一旦失败债权人将要负担大部分损失,由此造成企业过度投资。

同时,企业也可能放弃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加但大部分实际收益由债权人获得的投资项目,造成企业投资不足。

企业投资理论的发展为研究企业投资行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举报/反馈

李煌财经视角

209获赞 502粉丝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得上你的任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