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李传维、周洪阳 通讯员杜朝霞、冯璇、李梦婷)应城物华天宝、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省级非遗4个、孝感市级非遗8个、应城市县级非遗49个,其中以黄滩酱油、汤池传说、金漆木梅花、应城膏雕最具代表。日前,记者走进应城市,探寻这些非遗背后的故事。
黄滩酱油:传承数百年的应城老味道
黄滩酱油起源于应城市黄滩镇,是当地传统的酿造技艺,也是家喻户晓的本地品牌。据《光绪应城志》记载,黄滩酱油最早的酿造可追溯到明万历四年(1576年)。
黄滩酱油酱园。通讯员 供图
时值明代,黄滩河运繁盛,客商云集,杨氏开办作坊,酿造酱油,小有名气。清乾隆年间,黄滩酱油被钦定为朝廷贡品,商贸繁荣带动多家作坊和酱园,数代传承。
黄滩酱油非遗传承人李佳剑介绍,黄滩酱油以古法为技,遵循“春曲、夏酱、秋油”的传统,经过选料、浸泡、蒸料、制曲、晒露发酵等十多道工艺,日晒夜露,晒制而成。
李佳剑正在查看酱油的晒制情况。记者 李传维 摄
“黄滩酱油一般要晒制3年,最好的酱油晒制5年,高度浓缩,酱油表面形成冰花,又称冰油。”李佳剑说,晒油的过程主要是浓缩和成色的过程,在高温的晒制下,酱油里的水分不断蒸发,酱油的浓度不断增高,各种香味物质也不断地产生,形成浓郁的酱香。
1985年黄滩酱油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1991年被载入《中国当代名特优产品大辞典》,1995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晒制5年的黄滩酱油。记者 周洪阳 摄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李佳剑采取现代科技手段,把老师傅“靠手摸”“看成色”的生产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参考的标准和数据,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环节进行把关,不仅稳定了品控,也让传统的技法更易传承,能让老味道长久地流传下去。
汤池传说:口耳相传的民间智慧结晶
《汤池传说》源于应城市汤池镇,是一部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在3000年前便以民间群众口头创作的形式广为流传。
《汤池传说》共收录了《玉女汤》《玉女温泉》《火龙的传说》等十篇与汤池有关的传说和故事,内容围绕汤池温泉的成因、玉女为民造泉的恩德,李白吟诗、宋玉引水灌田的历史典故展开,赋予了汤池温泉悠远的人文魅力。
汤池温泉。通讯员 李洪飞 供图
公元432年,南北朝文学家盛弘之撰《荆州记》有“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的记载。公元730年,李白读《荆州记》后慕名游汤池,写下了《安州应城玉女汤作》,首句即是“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
汤池温泉内的李白像。记者 李传维 摄
应城市作协副主席张灵霞说,《汤池传说》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语言风格朴素简练,展现了汤池人民所追求的善良智慧、勤劳勇敢、美丽质朴的个性与美德,蕴涵着各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金漆木梅花:千姿百态 “点土成金”
金漆木梅花是应城市的传统手工艺品,是融合了国画的传统技法,构图多仿名家画意,以盆景或者挂屏的艺术形式表现梅花,是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挂屏式金漆木梅花。记者 李传维 摄
该技艺始于清末,兴于民国。应城志中记载:“本县较早的工艺美术制品,有首创于清·宣统三年(1914年)的金漆木梅花,由县城堆漆艺人李树仁制作。”曾被选送国际巴拿马博展会参赛,获制作三等奖。
范桂林正在制作金漆木梅花。记者 周洪阳 摄
金漆木梅花非遗传承人范桂林,师从姑父李新亭(金漆木梅花的创始人李树仁的次子),退休开办工作室,专门从事金漆木梅花的制作。
范桂林说,金漆木梅花的制作以金箔、中国漆为主要原料,铜丝织杆,泥塑雕花,涂以金箔。成品分为盆景式和挂屏式,屏上迎春斗雪,盆梅凌寒傲放,千姿百态,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