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过,对有的人来说,帮助别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余香。

2014年的一天,和丈夫在浙江省临海市经营着一家车站早点面店的戴杏芬,突然接到一个来自沈阳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21年前受过她的恩惠,想要来见她。

电话挂断后,戴杏芬一头雾水,纳闷不已。

几天后,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戴杏芬面前,并当场开出一张100万元的支票相赠,说是答谢当年的恩情。

“姐,我终于找到你了!你还记得20多年前有3个人沿路乞讨,然后您收留了他们。我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那个,我叫何荣锋。”

男子的自我介绍唤醒了戴杏芬的记忆。

戴杏芬没想到,眼前这位魁梧的汉子就是当年那个瘦弱的少年,更没料到,那时身无分文流落他乡的落魄少年,如今已功成名就,身家过亿。

听男子讲述完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以及苦寻恩人的经过后,意外加惊喜的戴杏芬却拒绝了这份馈赠。

她觉得当年不过是举手之劳,哪里当得起如此重的报答。

但同时也很感慨,自己一次不求回报的善举,居然会在20多年后带来回响。

更令戴杏芬意外的是,自己婉拒百万支票后,何荣锋为了让恩人的善意感染更多人,竟然投资拍摄了一部公益电影《一辈子的姐弟》,让无数人看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也让大家更加坚信歌里唱的那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绝境里逢人间至暖,落魄少年被感化

戴杏芬的老家在浙江省台州仙居县城东面的杨府村,一条省道穿村而过。

1993年的一天傍晚,24岁的戴杏芬坐车从县城返村,下车后不久,就发现有3个小伙子一直尾随着自己。

她一路紧张不已,到家门口时才瞅准时机抄起一把锄头倏然转身,质问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她才看清尾随自己的原来是3个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反倒被突然转身的戴杏芬吓得赶紧蹲在地上不敢动弹。

来源:电影《一辈子的姐弟》

其中一个看起来年龄稍大的少年怯怯地说:“姐姐,我们不是坏人,你不要害怕。我们的钱被偷了,没钱吃饭,跟着您只是想讨口吃的。”

从少年的诉说中,戴杏芬得知,他们是从重庆酉阳农村来浙江打工的,原本打算前往温岭投奔其中一个同伴的亲戚找工作,没想到在杭州刚下火车钱就被偷了。

没了钱,他们就只能一路乞讨一路步行前往目的地,就这样走了十来天。

行至此地已经几天没吃饭了,实在饿得走不动了,正坐在公路边歇脚,看见从车上下来的戴杏芬面善,才寻思着跟着她看能否讨口吃的。

面对眼前蓬头垢面的、神情怯怯的3个少年,戴杏芬的心立马软了下来,把3人带回了家。

戴杏芬的父母见女儿带回几个陌生的半大小子,开始有些惊讶,但听说了他们的遭遇后,心疼不已,赶紧和女儿一起忙着为他们张罗饭菜。

吃饭的时候,善解人意的戴杏芬一家还特意回避,生怕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不好意思放开吃。

来源:电影《一辈子的姐弟》

饿了几天的少年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仿佛吃了这辈子没尝过的绝世佳肴。

戴杏芬对其中年龄最小、最胆怯、话也最少的何荣锋格外关注。

她发现何荣锋脚上的鞋子鞋底都快脱落了,脚底也磨出了血泡,于是赶紧烧热水让他们一起泡脚。然后还细心为何荣锋脚上的伤口涂上药膏,继而又找了一双干净合脚的鞋子让何荣锋换上。

戴杏芬也曾经外出打过工,深深理解出门在外的不易。看着年纪如自己弟弟一般的少年,她决定让他们先在家留宿一晚。

第二天临走时,戴杏芬提前为他们准备了路上的干粮,还拿出小半月的工资30元,给他们每人10元当路费,并像亲姐姐一样叮嘱他们不要再弄丢了。

最后,她对何荣锋3人殷殷嘱咐道:“在外打工一定要诚实守信,口碑好,才能有钱赚。”

没想到,这句话何荣锋竟牢记了一辈子。

来源:电影《一辈子的姐弟》

“我特别珍惜我姐对我的这份恩情,因为她真的温暖了我。”这是后来何荣锋发自肺腑的感慨。

原来,何荣锋13岁那年,他的父亲弄丢了8000元的卖猪款,那是多个合伙人共有的钱财。那个年头,8000元可是笔巨款,何荣锋的家庭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债主天天上门逼债,何父吓得不敢回家。那些讨债不成的人就狠狠辱骂留守在家的何荣锋和妈妈,还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瓜分走了。这让何荣锋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阴影。

再加上流浪乞讨的这些日子里,受尽了别人的冷漠和白眼,甚至是驱逐,何荣锋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直到遇见戴杏芬,他才又开始相信天底下还是好人多。

戴杏芬的善心和教诲,不仅温暖了何荣锋,更成为点亮他人生的一道光。

坎坷路上牢记教诲,百万支票报答恩人

戴杏芬不知道,她觉得微不足道的一次善举,从此在何荣锋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善”的种子。

之后,何荣锋看世界的眼光变了,心胸也慢慢变得开阔起来。他看到的不再是冷漠和戒备,而更多的是善意与宽容。

当初告别戴杏芬的时候,17岁的何荣锋就在心里对眼前这位菩萨心肠的姐姐暗暗发誓:姐,我再见到您的时候,我肯定是全新的一面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并不顺利。

3人前往温岭找到同伴的亲戚后,并没有如愿找到工作,只能继续流浪在外。

听说在沈阳打工的四川人多,何荣锋他们便一路北上,睡过火车站和锅炉房的顶棚,一路辗转来到沈阳。没想到跟着一位四川老乡干了半个月的活儿却被骗了,最后一分钱也没拿到。

无望的日子里,何荣锋也有过迷茫,甚至在一次饥饿难耐时还差点儿误入歧途。

但戴杏芬那句“在外要诚信”的叮嘱,就像黑暗里的一点亮光,指引着何荣锋往光明处一路前行。

来源:电影《一辈子的姐弟》

后来,何荣锋终于找到了一份在家具厂做学徒工的稳定工作。

他一直记着临别时戴杏芬说的那句“找到工作来封信”,于是立马欣喜万分地写信告诉戴杏芬这一好消息。

但遗憾的是,当初凭口音记下的地址和名字有误,何荣锋多次寄出的信都被原封不动地退回了。

于是,何荣锋就把信里想对戴杏芬说的话都写在日记里。

此后,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哪怕取得一点点成绩,何荣锋都会在日记里跟心中念念不忘的姐姐报喜。

他牢记姐姐的叮嘱,哪怕再苦再难,干任何活都认真对待,勤劳踏实。

在吃苦耐劳和不断努力下,何荣锋一路从小乞丐变为打工者、包工头,再到工厂老板。

创业的路是艰辛的。因为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何荣锋眼里容不得身边一些人偷奸耍滑。为此,他还遭受过一些人的打击报复,甚至被打得住进了医院。

即便如此,何荣锋也始终坚守“凭诚信赚钱”。

正如当初戴杏芬那句“口碑好,才能有钱赚”的叮嘱,何荣锋的口碑逐渐立起来了,身边也聚拢了一些诚信勤奋的合作伙伴。

他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闯出了一片天地,在离家闯荡10年后,创立了一家集团,成为一名实力不容小觑的企业家。

发家不忘报恩。多年来,何荣锋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好心姐姐,欲报答戴杏芬当年对自己的救助之恩。

他说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刻,是姐姐伸出援手,救助他的同时也给他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在何荣锋心里,戴杏芬就是自己寒微之时的救星、创业路上的明灯,没有她,就没有自己今天的成就。

他通过书信、熟人、朋友甚至托关系查询,打听恩人的下落。然而人海茫茫,世事变迁,多年来始终杳无音讯。

公司成立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不少浙江客户到沈阳谈合作,何荣锋都会让他们帮忙打听戴杏芬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终于有一个浙江客户帮他寻到了线索,并打听到了戴杏芬的近况。

原来恩人离开当年他们相遇的仙居杨府村已有多年,现今和家人在临海做着小本经营的早点面店生意。而自己凭口音记下的名字也有误,错把姐姐的名字听成“代信芳”,这才导致了多年来的寻找始终无果。

当何荣锋终于见到戴杏芬时,他看到戴杏芬逼仄的小店里摆着仅有的几张桌子,就知道赚钱挺不容易的。

于是,何荣锋当即开出了一张100万的现金支票,赠予眼前这位他惦念了20多年的“菩萨姐姐”。

当真的见到恩人姐姐,并递上百万支票的那一刻,何荣锋觉得自己20多年来的心愿终于达成了,压在心里的那块石头也落地了。

百万巨款被拒,予人恩惠不求回报

原本沉浸在重逢惊喜中的戴杏芬,被何荣锋递过来的百万支票“吓”到了。

没有丝毫犹疑,戴杏芬当场坚决拒收。

就这样,一张百万支票在戴杏芬和何荣锋之间推来推去。

在何荣锋看来,自己苦苦盼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当面谢恩吗?

看着场面陷入僵局,戴杏芬发自肺腑地对沉默不语的何荣锋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出息了,我很高兴。当年我只是好心帮了你们一点点,根本不图金钱回报。这100万是小兄弟的心意,我懂,也心领了,但我不能收。你记着我的这份情义,比这张支票更贵重。”

朴实的一番话让何荣锋更加了解了这位姐姐,也重新认识了戴杏芬和自己之间这份百万支票所无法承载的情缘。

此后,逢年过节,何荣锋都会携妻儿到浙江看望戴杏芬。

他们相处如姐弟,往来似亲人。

何荣锋把被戴杏芬婉拒的100万,以戴杏芬的名义捐赠给了慈善机构。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把姐姐的爱心传递下去。

戴杏芬得知后无限感慨:“有时候我们一点点的帮助,一点点的举手之劳,或许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不管碰到过其他负面的东西也好,灰心过也罢,不管怎么样,我都会把爱心永远传递下去。”

其实,当年做出接济流浪少年之举,戴杏芬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她从小就受到了优良家风的影响。

2016年,戴杏芬和何荣锋做客重庆卫视的节目《谢谢你来了》,当主持人问她为何不收何荣锋的“谢礼”时,戴杏芬回答:

“我的父母其实也是善心人,平时乐善好施,所以我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觉得不是什么大事。”

而何荣锋在节目里则这样回应关于“百万支票报恩”的初衷:

“这事不是很正常吗?现在有能力当然要报答了。这个人在我心中怀念了那么多年,我必须去感谢她,好人应该得到回报。”

一个施恩不图报,一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017年11月,以戴杏芬和何荣锋的事迹拍成的公益电影《一辈子的姐弟》上映,更多人看到了这个关于助人与感恩的温暖故事,也让更多人相信了人间有美好,值得被期待。

当善良遇上感恩,便是这世上最动人的邂逅。

戴杏芬和何荣锋本就是一类人,他们坚信并坚守着那些古老而永恒的美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能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作者:卢卢,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

举报/反馈

读者

900万获赞 132.3万粉丝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读者杂志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