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冲动消费?

人们在消费决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心理效应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常见影响购买决策的认知偏差,它们是:稀缺效应、锚定效应、诱饵效应、框架效应 和 心理账户。了解这些认知偏差有助于理解商家的动机,减少冲动消费。

一、稀缺效应

定义:在消费心理学中,把“物以稀为贵”而引起的购买行为提高的变化现象,称之为“稀缺效应”。

错过这波,可就要花大价钱了!限时?完了看看还剩几秒钟! 专属?如此尊贵的我怎能不拥有!

商家利用人们害怕遗憾,不愿失去的心理,来提升消费者的紧迫感知,最终引导购买决策。制造稀缺性常用策略有限制时间、限制数量 和 限制条件。

二、锚定效应

定义: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原价那么贵,质量肯定好!到手价是原价的3折,好优惠!

最常应用的就是保留参考价,以便让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有一个印象。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既能表明商品的质量很好,从而提高可感知的 获得效用 ;又能提供 交易效用 ,因为商品正在打折。

三、诱饵效应

定义: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最高档性价比更高” -高价中档做诱饵“组合价更便宜” -高价单品做诱饵

诱饵效应利用了人性中的对比心理,选品前消费者会两个或多个商品进行对比。而营销人员会增加一些诱饵,使消费者在对比中完成倾向性选择,进而引导购买某个目标。

四、框架效应

定义: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换句话说,就是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同一个东西,在同一个框架下,可以显示出它是 盈利 的状态,但是放在另一个框架下,显示出的是 损失 状态。

换季清仓—“买的都是压仓底的破烂货”—消极框架(失) 反季特卖—“捡到便宜”—积极框架(得)

五、心理账户

定义: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它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具备3个特征:

特征1:不同的收入来源之间,有不同态度

大多数人会对辛苦赚来的工资精打细算,但处置起意外之财却大方很多。

特征2:用不同态度来对待不同的价格变化

原价10元的商品,半价出售 要比 优惠5元 看来更便宜。

特征3:不同的消费项目之间,有不同定义

送礼账户的预算一般会高于自用账户。 同样买一盒茶叶,给自己的预算可能是300元,但如果是送礼,预算可能就高达千元以上。

本文原文印自vivo互联网UED团队的公众号文章,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举报/反馈

六眼飞鱼看世界

17获赞 6粉丝
人间百味,世间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