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273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很多人不知道的梵高成长经历
02、他的躁狂/轻躁狂,其实是一种“工作成瘾”
03、梵高极可能被误诊,双相障碍也绝不是“天才病”
从2015年起,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随着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群体越来越多,这个日子也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了解,尤其是我们公众号的读者。
而且很多人还知道,之所以把这个日子定在3月30日,是因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双相障碍患者——梵高,他的生日就是这一天。梵高极高的艺术成就和他疯狂的行为一样有名,很多人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来形容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双相障碍是一种“天才病”,是像梵高一样才华横溢的人才会有。不少青少年甚至认为得了这种病反而证明自己非同凡响,因此拒绝就医,一再耽误治疗时机。
作为一个有19年临床诊疗经验,尤其专攻青少年双相障碍方向的精神心理医生,我可以非常确定地说,双相障碍真的不是“天才病”,而是一种对患者、家庭损害重大的疾病。
而且,考虑到临床中对双相障碍的诊断常有争议,甚至有误诊现象,我最近认真查阅了梵高的经历和他被诊断的依据(他是死后被认为患有双相障碍的)。我发现,梵高得的极有可能不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而是抑郁症并伴有其他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也就是说,世界精神医学界对于梵高的诊断极有可能是误诊。如果真的是这样,“天才病”这个由头本来就是有问题的。
01、很多人不知道的梵高成长经历
梵高举世闻名,他的代表《向日葵》、《星月夜》几乎无人不知。可是,很多人只知道他一生中命途多舛,却从没仔细了解过他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经历。
梵高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他是老大,下面有2个弟弟和3个妹妹。其实他本来还有个双胞胎哥哥,只是哥哥一出生就夭折了,梵高的生日就是哥哥的忌日。
一对双胞胎只存活了一个,很多父母可能会把这个孩子视如珍宝。但有资料显示,梵高的妈妈并不这么认为,她不喜欢梵高,认为他的出生不吉利,对他很冷漠,梵高从小并没感受到多少母爱的温暖。
梵高从小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这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才”的征兆,而是与妈妈对待他的不良态度有很大关系。
6岁时,梵高进入了公立学校读书。可是这所学校环境混乱、风气不正,梵高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奇怪了,而且才读了2年就退学回家。他在学校里肯定遭遇了不少挫折和困难。
又过了3年,11岁的梵高离开家里,入读一所寄宿学校,读了两年再次转学,学校离家更远了,他只能寄宿在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家中。
如果换成今天的学制,梵高大概小学五年级就离开家里了,寄人篱下,他非常缺乏家人的陪伴和照料,可想而知内心有多孤独。
第二次转校后,梵高也没能坚持多久,他16岁时再次辍学,辗转于海牙、伦敦、巴黎各地,最后是叔叔给了他第一份工作,在海牙的一家画廊当学徒。在这个时候,梵高的性格已经显得喜怒无常,最后他离开了这家公司。
他还当过老师、助理牧师、书店职员,他想考神学院,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做过传教士。但他的每一次努力似乎都没有成果,不是离职,就是被踢出教会。
正是因为尝试多个职业但失败,梵高才从此走上了绘画创作的道路。只不过,在他活着的时候,世人并不特别欣赏他的画作,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张画,这是后世人对他感到莫大惋惜的原因之一。
除了求学、求职道路不顺利以外,梵高与家人的关系、情感经历也非常波折。他一度爱上了自己的表姐,勇敢表达后,不但遭到表姐拒绝,还在整个家族掀起轩然大波。家人指责他,他与父亲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要断绝父子关系。
后来,他与一名比自己年长10岁的女性相恋,但双方家人强烈反对,梵高再次跟父亲发生激烈争吵。更严重的是,父亲在剧烈冲突中突发心脏病,很快就去世了。梵高的妹妹曾指责是梵高害死了父亲。
在这时,梵高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心理症状了,他经常悲观消极,终日不想说话。但他有时又情绪剧烈波动,容易发脾气、酗酒,跟室友发生剧烈冲突,甚至严重自残,割下了自己的半个左耳。这个疯狂的行为跟他本人一样有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梵高对自己的病态有所意识,他曾主动要求住到修道院,还接受过精神病院医生的治疗。
幸好,梵高并不完全是孤独的。他的弟弟提奥一直给予他帮助和经济资助,支持他自由地创作,这是梵高得到的、为数不多的温暖和亲情。但他也一直对弟弟感到愧疚,认为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一无是处。
因为热爱绘画,他的世界也不只有低沉和阴郁。不少记录显示,在他开始全职绘画时,以及后来接受精神科治疗后,他的低沉情绪似乎有所好转,他每天精力充沛地绘画,睡眠时间很少,他有大量作品就是在这种疯狂作画的过程中诞生的。
1890年,37岁的梵高在麦田间散步时,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生命。
02、他的躁狂/轻躁狂,其实是一种“工作成瘾”
上面提及,梵高活着的时候,曾经接受过精神病院医生的治疗,但当年的治疗方案和诊断,现在已经很难考究了。
他之所以“被诊断”双相障碍,是后世的精神科专家基于他生前的行为、症状的分析。也就是说,后来的精神科专家认为梵高曾有抑郁发作和躁狂/轻躁狂发作,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这是一个回顾性的诊断。
应该说,梵高有抑郁发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他消极低沉,自残自杀,这是典型的抑郁症状。
他在原生家庭、求学求职、人际关系和感情经历中都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后来变得暴躁易怒、频频跟人发生冲突、酗酒,这背后的根源都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但是,判断他有躁狂/轻躁狂发作的依据是什么?
资料显示,因为梵高曾有过精力旺盛、睡眠减少的时期,疯狂地绘画,创作效率极高,有专家称之为病态的创作狂热,认为这是躁狂/轻躁狂的表现。而且,他这个状态之后往往会出现抑郁和极度疲劳。
如果按照很多精神科大夫的观点,梵高患病后爱发脾气,情绪剧烈波动,曾经与父亲、朋友发生剧烈争吵,这也有可能被视为躁狂/轻躁狂发作。不过他的诊断依据资料里,对这一点倒是没有提及。
我看到这些资料时,心里产生了疑问:梵高废寝忘食、疯狂地绘画,创作时显得精力充沛,甚至可能显得很高兴、很兴奋,这真的是躁狂/轻躁狂发作吗?
我在多年临床诊疗中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情况,结合多年的多学科诊疗(MDT)经验,我认为这极有可能不是躁狂/轻躁狂发作,而是成瘾行为——工作成瘾中的独特类型,绘画成瘾。
梵高父母虽然不是画家,但他有3个叔叔是从事艺术品生意的,家族里也有亲戚是画家,不排除他其实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离开学校后,他到画廊当学徒,也学习了很多艺术知识,这都为他打下了绘画基础。
所以,梵高并不是真的20多岁才开始学习绘画的,他很可能早就喜欢绘画,甚至是热爱绘画。在求职路上一再受打击之后,他才决定投身到这个艺术领域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创作的时候是非常投入的、忘我的,是兴奋而充满激情的。这种情绪状态能让他的创作效率非常高,灵感如泉涌,不把心中的世界描绘出来誓不罢休。
更关键的是,当他醉心于创作时,他经历过的挫折,现实生活中的穷困潦倒,来自家人的指责、深爱之人的拒绝,这些都能通通地忘掉,哪怕只是暂时的逃避。他心里面只有创作,没有烦恼和痛苦,这种状态其实是非常美妙的,足以令他难以自拔。
所以,他所谓的精神旺盛,睡眠需求少,疯狂创作,其实很容易理解。他不是不需要睡眠和休息,不是内心狂妄自大,他只是不愿意停下来,也无法控制自己停下来,不停地透支自己的精力、体力和亢奋的情绪。
当他的身心终于支撑不住了,或者灵感和创作告一段落时,他才能被迫停下来。由于之前的体力和精神被透支,他自然会非常疲惫。
而且,当停下创作后,过去痛苦的记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又全部浮现了。看着完成的画作,他会想到自己的画仍然卖不出去,仍然只能靠弟弟接济生活。而弟弟后来遇到了生活上的困难,身体健康堪忧,他对弟弟无比愧疚,对未来无比绝望,一下子又打回原型,抑郁发作了。
从某个程度上来说,绘画和酗酒都是梵高逃避现实、释放心理压力的手段。只不过酗酒是物质成瘾,在生理上麻痹他的意识,而绘画是行为成瘾,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寻找片刻的精神慰藉。
而且绘画也是他的工作和职业,所以也可以看做是工作成瘾。有可能正因为梵高是在职业上干劲十足,看起来积极上进,而不是沉迷于其它消遣娱乐,所以更容易被认为是躁狂/轻躁狂发作。
我们在临床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抑郁症患者,只不过他们不是绘画成瘾,而是骑车成瘾、购物成瘾、游戏成瘾,甚至有个别患者有病理性学习成瘾。他们一方面有严重的抑郁症状,一方面又有行为成瘾,总是忍不住去做,一旦能从事就兴奋不已,无法理性停止,一停下来就焦虑、烦躁或抑郁。
有的患者则是抑郁症合并药物滥用,甚至是毒品成瘾。比如我们分享过的患者晓茜,她出国留学时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情绪低沉,有时也烦躁易怒。但她吸食大麻、K粉、甚至是吸“笑气”时十分兴奋。
以上这种表现,显然都不是真正的躁狂/轻躁狂发作。
还有一点,我们在对双相障碍的深度临床心理干预中还发现,真正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时,患者内心是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的,这源于他们成长经历中接受过过度夸奖,有过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被别人夸奖时感到兴奋、飘飘然。
但纵观梵高的一生,我们找不到这种经历,他几乎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不满和指责下,上学经常转学,求职多次失败,恋爱受挫,连画作也卖不出去。在导致他患病的心理根源中,叠加性心理创伤占了绝大部分,他何来狂妄自大的心理依据?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梵高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因为他对“被人抛弃”有强烈的恐惧、有不稳定的自我形象,且冲动。
不过,我认为梵高虽然有这些症状,但没有达到人格障碍的地步。
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缺乏同理心,自我反省能力,行为远远超出社会底线,梵高没有这些特征。他割下耳朵的行为虽然骇人听闻,但这属于大量创伤被激活时的自残行为,而不是突破社会底线。
相反,他创作时是激情澎湃的,需要情感充沛,对所画事物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才能画出如此富有感染力的画作。
所以,从结合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的多学科诊疗(MDT)角度,如果由我对梵高的种种症状和精神心理状态进行回顾性诊断,我认为他罹患的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容易暴躁易怒),工作成瘾(指艺术创作),酒依赖,还有偏执型人格改变,边缘型人格改变,求学时还有学习障碍。
03、梵高极可能被误诊,双相障碍也绝不是“天才病”
梵高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但他深陷精神障碍、行为显得特别疯狂时,创作的数量和水平也达到了高峰,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
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天才,并认为正因为他是双相障碍患者,思维和情绪不受世俗标准的约束,才能创作出风格如此狂野奔放、风格奇特的画作。双相障碍是“天才病”的认知误区由此而来。
但经过上面分析,梵高罹患的极有可能根本就不是双相障碍,那“天才病”这一说自然就不存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算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我在临床见过很多,他们也往往不是天才。
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某些阶段、某些方面表现优秀,得到外界过度的夸奖,他们内心兴奋,也逐渐在取得一定成绩时忍不住自我夸奖。这是他们出现典型躁狂/轻躁狂发作的心理根源。
虽然在躁狂/轻躁狂发作时,他们确实精力充沛,对学习、生活、工作充满热情,效率较高,也很可能因此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但在整体上,他们内心是自负的,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对困难和挫折的估计不足。
所以,很快,当他们面临现实的困难和挫折时,内心难以接受,情绪急转直下,出现重度抑郁发作,并认为自己当初的盲目自信愚蠢至极,极力自我否定。
所以,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如果没有走向康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往往是一团糟,纵使有所才华和抱负,也难以施展,非常痛苦。
希望广大家长、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要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双相障碍真的不是“天才病”,我们不需因为患病而羞耻、恐惧,但也不能认为这说明自己是“天才”而拒绝就医。
我们只有正视疾病和问题的根源,及时缓解症状,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复路线,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发光发热,实现人生目标。
更加希望广大患者不要以梵高为榜样,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在这里不说“珍惜生命”“为了父母和家人”等等心灵鸡汤的话,就说实在的。有资料显示,梵高去世十几年后,他的作品开始越来越被人重视。那如果梵高当时能继续活下去,他很有可能会等到被世人认可、盛赞的一天,也终能实现艺术目标,并换来现实和经济上的回报。
当然,对于梵高来说,当他重度抑郁发作时,他陷入了灾难化思维,自杀的念头非常强烈,这不是他能理性自控的。他身边又缺乏陪护的家人和朋友。
如果梵高能穿越到现在,如果通过深度心理干预,他的主要心理创伤能得到高效修复,人格改变得以纠正,酗酒、自残行为得以消除,再加上深入的家庭治疗,他的家人更能理解、支持他的话,他完全可以走向康复。
他的人际关系将会大大改善,还有望收获美满的爱情。他的艺术天赋和才华不会因为疾病痊愈而消失,相反,他的“敏感”将变成“敏锐”,创造更丰富的、更鼓舞人心的艺术瑰宝。
他可能仍然会废寝忘食、耗尽精力地进行创作,结束后他虽然很疲惫,但他能收获家人、恋人、朋友的关爱和照顾,现实中不再充满痛苦和烦恼。稍作休息后,他能继续发挥创作的灵感。他不但能成为天才,而且是幸福的天才。
可惜,一切只是如果,这位天才的人生结局已经是不能改变的悲剧。但青少年患者们不同,你们的人生仍充满机会和改变,你们仍能选择积极面对问题、不断提升、走向康复,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3月30日这个日子,我们可以纪念梵高,可以深入了解双相障碍这个疾病,但我们更要看清双相障碍的真相,增强康复信心,学习对康复有利的知识,不要重演故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