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中密控股、东方电气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高端装备核心部件主动适配型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机械馆里,记者见到了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高宏力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在谈及项目时,高教授把自己和团队比喻成了“医生”,一个给机器看病的“医生”,而这一整套从软件到硬件,历经20年科技攻关才诞生的系统被高教授比作了“CT”“血压计”。它被装在高端装备上来,时刻监测机器运行的状态,为机器实时做着“体检”。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高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对飞机昂贵的复合材料进行加工的时候,需要用到特殊的刀具,如果刀具出现了磨损,加工出来的复合材料往往也会报废,所以在刀具磨损临界点到来之前换掉它显得至关重要。但关键是,刀具磨损的临界点在哪里呢?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此前,业界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靠经验,因为不确定磨损临界点,又为了确保不是在用磨损的刀具进行操作,作业人员往往在进行了短时间地操作后就更换刀具。而实际上,此时往往距离刀具的磨损还有一段距离,这样一种模式其实也造成了不小浪费。据高教授介绍,在上海的某家飞机制造公司,每年因为刀具磨损导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000多万元。而通过高教授他们的这套系统,可以准确知道刀具的磨损临界点在哪里,这样,作业工人就能够延长刀具的使用时间,从而为企业节省成本。
探明高端装备核心部件的性能退化规律,构建获取零部件故障特征的算法,搭建处理故障的智能云平台,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这是高教授为获奖项目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而这样一套系统目前也已经进行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项目的另一位完成人张尔卿,他是高宏力教授所带的研究生,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团队开始进行机械密封智能运维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工作。在此之前,这些用来密封石油、核材料的设备的维修模式是按周期进行更换,在这套系统被应用之后,密封设备的状态可以实时检测和评估,密封设备的使用时间可以延长两倍,一年的节约成本可以达到上亿元。
对于这套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教授有着清晰的判断。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的强大需要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做支撑。目前,这段系统的成本还比较昂贵,下一步,高教授表示,希望可以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改变商业模式,让广大的中小企业能够用得起,让每一个企业都能够享受到这样一个技术成果。对于自己的学生和团队成员,高教授则提出明确的要求:期望他们的学术水平越来越高。但同时,科研的方向应该是面对国家需求,面对企业需求来开展,不做空中的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