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刘建

  “维维豆奶,欢乐开怀”,可现在却乐不起来。近日,维维股份发布了2022年年报,营收和净利润双降,而且净利润连续两年腰斩。产品业务板块大多出现了下滑,只有固体饮料业务成为唯一正增长的业务,但也面临着毛利率下滑的处境。

  风口财经注意到,维维股份自上市后就希望多元化发展,曾尝试布局白酒、地产、粮食、茶叶等多个方面,但是总体来看不能算是成功。国资控股后公司业绩不断下滑的压力之下,维维股份如何在发展老品牌的过程中走出一条大跨越、大发展的成功之路,还需要经过市场检验。

净利降57%,主要业务板块大都下滑

  3月24日,维维股份发布公告称,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2.22亿元,同比减少7.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528.94万元,同比下滑57.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1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8.36%。

  2022年度营收和净利同比再次双降,而且这是维维股份连续三年营收下滑,连续两年净利润腰斩。

  维维股份近几年业绩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维维股份营收47.99亿元和45.68亿元,分别下滑了4.77%和4.81%。2021年净利润为2.23亿元,同比下滑48.75%。

  财报显示,维维股份去年主要业务大都出现了下滑的情况。2022年,维维股份的固体饮料业务营业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1.83%,是公司第一营收来源,也是唯一正增长的业务,占比45.23%。尽管该板块实现营收增长,但其毛利率却较上一年减少3.19个百分点至38.79%。而且,占固体冲调饮料产品总成本七成以上的材料成本较2021年同比增加10.97%。这也说明,该板块成本在增加,毛利率在下滑。

  公司其他业务板块如动植物蛋白饮料、茶类、粮食初加工产品等营收都在下滑。其中,动植物蛋白饮料营收同比减少10.89%至4.37亿元;粮食初加工产品营收同比减少21.9%至16.7亿元。茶类实现营收4396.52万元,同比下降27.94%。储运及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823.43万元、6551.92万元,同比下降9.17%、17.05%。

计提减值8727万元,大股东经营能力受质疑

  对于业绩下滑,维维股份称是因为无形资产摊销增加、计提减值准备所致。

  数据显示,由于无形资产摊销增加4946.51万元,管理费用达2.47亿元,增加1764.99万元。

  公告显示,维维股份认为部分资产存在一定的减值损失迹象,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拟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计提资产减值达8727.23万元,其中包括应收款项5825.2万元,存货2515.04万元,固定资产386.99万元。要知道,维维股份2022年的净利润也才9528.9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三年,维维股份刚刚变更了实控人,成为国有控股企业。

  2019年,维维股份披露,原大股东维维集团向徐州市新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28424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7%。2021年,新盛集团再通过协议转让取得维维股份2.16亿股的股份,再次获得12.9%的股权。目前新盛集团持股数量接近5亿股,占比30.91%。

  新盛集团是国有独资企业,主要经营范围涉及城市建设项目投资、管理;非金融性资产受托管理服务;投资管理信息咨询服务;对房地产项目、商业项目、文化项目投资;房屋、电力管网租赁等业务。

  维维股份业绩不理想,净利润连年下滑,徐州国资委官网也显示,巡察发现新盛集团存在缺少金融、资本运作专业人才,执行财务制度不规范,遵守财经纪律不严格等问题。

  就在3月27日,维维股份公告,因为公司未能按照规定及时披露公司同江苏证监局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对董秘于航航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经查,2022年7月,公司与徐州市新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联通宝资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徐州维维盛通新消费投资基金(有限合伙)。2022年8月30日,该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但公司未按规定在该基金完成备案登记时披露此项重要进展。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2号)第三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该公告也暴露出上市公司在运营中的不足。

  有股民对维维股份大股东表示不满,有的股民说“大股东没能力就赶紧走”,有股民喊出“新盛还不如维维集团”,甚至有股民问“这届董事会啥时候退休”。

  从二级市场来看,维维股份股价也长期处于低位。过去的三年,维维股份从最高5.46元跌至现在的3.19元,市值缩水超40%,目前总市值51.59亿元。

多元化进击,豆奶之外跨界尝试难言成功

  “维维豆奶,欢乐开怀”,这样的广告词一度家喻户晓,让维维股份成为明星企业,被称为豆奶一哥。

  维维以豆奶起家并成名,但后来却四面出击,尝试涉足多个领域,比如茶叶、仓储、贸易等,但是结果并不算太成功。

  维维股份是成立于1994年的老牌豆奶制品企业,主要从事豆奶粉、植物蛋白饮料(液态豆奶)、乳品、茶叶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粮食收购、仓储、贸易、加工业务。

维维股份的部分固态冲调饮料产品。图源:公司年报

  2000年6月30日,维维股份登陆A股市场,募资10亿元,维维集团开始实施以“稳定发展豆奶,全面进军乳业”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战略,打造维维乳业。

  上市后,维维股份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2001年至2006年,营业收入从10.83亿元增长至34.42亿元,增长217.82%,净利润却从1.16亿元下降至0.71亿元,明显增收不增利。

  维维股份尝试在豆奶之外寻找业绩增长点。2006年11月,公司出资8000万元收购了江苏双沟酒业38.27%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随后又增持至40.60%。2009年9月,公司又将双沟酒业股权转让给宿迁市国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交易对价3.98亿元,获利2.82亿元。

  2009年4月,维维股份出资1.96亿元收购正兴煤化51%股权。一年之后,又耗资1.8亿元收购正兴煤化余下49%股权。2011年9月,维维股份通过正兴煤化收购乌海市西部煤化工100%股权,交易对价为现金3.9亿元。

  2009年10月,维维股份使用募资3.48亿元收购枝江酒业51%股权,2013年进一步增持枝江酒业20%股权,出资2.4亿元。2012年,又出资4.07亿元设立贵州醇酒业、楚天酒业,2013年,出资668万元收购天杰酒业100%股权。

  2011年,维维股份设立银川维维置业、徐州维维万恒置业等多家涉及地产业务的公司,进军地产。

  2013年12月,维维股份收购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51%股权,交易对价7650万元,首次进入茶产业。后于2016年进一步收购,交易对价0.24亿元,持股比例增加至69.34%。

  多元尝试并没有带来可观的盈利,投资加大,短期难有收益,也导致财务压力越来越大。财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86亿元、-0.29亿元、-0.19亿元,连续三年亏损。

  压力之下,2019年维维股份易主,新盛集团入主维维股份三年,持续推进“瘦身健体”、回归主业,如转让枝江酒业股权等,收到了一定效果,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

  2021年,维维股份占比最大的业务并不是“豆奶粉”业务,而是粮食初加工业务。到了2022年,维维股份的“豆奶粉”业务又重新挑起大梁,并成为唯一正增长的业务。

部分老品牌业绩下滑,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新盛集团入主后,曾提出“产业双百亿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即维维股份的粮食、食品饮料产业双双过百亿,在徐州打造一个千亿级粮油食品产业集群。目前来看,距离目标还有较远的距离。年报显示,公司今年要全力推动维维股份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维维股份在公告中表示,豆奶产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场前景良好,各大消费巨头、跨界资本纷纷入局。不过豆奶产品的市场正面临着各类奶制品的竞争,如植物蛋白粉、低温奶制品和奶酪制品。有消费者表示,豆奶曾经有过辉煌,也曾引领过市场潮流,但是如今相对这些新式奶制品的新鲜度、即饮式以及包装创新等还缺乏较好的应变之策。维维股份此前也曾跨界布局新式茶饮,于2021年10月份在南京开出首家奶茶门店“维维豆奶”,但成效有限。

  其实,不光是维维股份,国内有很多老品牌的食品企业都遇到了类似的困惑,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转型跨界难有起色、业绩经营放缓滑坡。

  “中国黑芝麻产业第一股”南方黑芝麻集团始创于1984年,是一家以黑芝麻产业为主业,集黑芝麻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黑芝麻1月31日公告,预计2022年净亏1.2亿元至1.7亿元。其实自2017年开始,黑芝麻就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此后净利润更是“跌跌不休”。2018-2021年,黑芝麻归属净利润分别为5991万元、3385万元、911.1万元、-1.091亿元,同比下跌46.06%、43.51%、73.08%、1297.48%。

  今年2月,李子园发布业绩公告,2022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4.037 亿元,同比下降 4.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22 亿元,同比下降 15.29%。李子园的主要业务是含乳饮料,主要产品包括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复合蛋白饮料、乳味风味饮料等。2021年2月,李子园顺利登陆 A 股成为 " 甜牛奶第一股 "。李子园过去几年也尝试了各种新品,先后推出了零脂肪乳酸菌饮品、榴莲牛奶、果蔬酸奶饮品等产品,但多元化之路效果甚微。

图源:公司官网

  双塔食品1月30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8亿元~3.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报告期内,公司生产所需的豌豆等主要原材料出现大幅上涨,造成淀粉、粉丝、豌豆蛋白、膳食纤维等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常温乳酸菌第一股”均瑶健康的业绩也疲软已久。均瑶健康自2011年起进入常温乳酸菌市场,并以此为主营业务。2020年8月登陆上交所主板。2016年均瑶健康营收已突破11亿元,但在2020年上市当年其营收跌破10亿大关。此外,2020年至2021年,均瑶健康连续两年出现净利下滑。去年前三季度,其7891.11万元净利润再次较上一年同期下滑45.21%。

  风口财经注意到,这些老品牌的食品企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除了因为疫情影响、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主要还有产品覆盖区域局限、新产品研发不顺、产品过于单一、跨界多元化定位不准、销售渠道建设不畅等。总体上来看,是对老产品的创新不足,在老品牌的与时俱进上做得还不够。

  业内专家表示,老品牌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做好传承发展,又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不断创新,让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变化,拓展消费人群,提升产品质量,这样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拓展产品线,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此外,数字化转型也是重要的途径,通过抖音等新的流量入口和电商寻找突破,契合消费者需求进行运营。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举报/反馈

第一风口

147万获赞 6万粉丝
让机会发生 权威 地道 热辣 新鲜
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风口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