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普陀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引得无数名贤雅士前往参拜。事实上普陀山属弹丸小岛,在佛教“四大名山”中面积居末,如此小的地方能够留存近百万字的山志,保存佛教史料,实属不易。这也从侧面说明山志对普陀山佛教史料存留之功。没有山志丰富详备的记载,普陀山佛教会黯然失色。
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店铺:原典纪书局)此次推出的古籍善本《重修南海普陀山志》便是研究普陀山历史之重要史料,也是普陀山的珍贵文化遗产,为现代读者阅读普陀山山、了解其风土人文、历史变革提供了便捷。
从佛学史料价值来看,重修南海普陀山志中专列“禅德”、“法统”等条目来记载高僧的履历、行事、思想,列“释氏艺文”等条目记载高僧的文艺创作,把这些史料专门搜集出来,再加上山志其他各处的零散史料,大约可以形成类似“普陀山高僧史料汇编”的专书。
当然,除灵秀风光、佛学古刹,普陀山各寺院的修建、生活资料的取给,均需仰仗外来物资的输入,这些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山志中也有体现,从而留存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史史料。以农业为例,许琰《重修南海普陀山志》载:“又有番薯,藤蔓而生,如山药而紫,味甘如饴。其初得自日本,今栽种甚多。”原典纪书局所推出的古籍善本《重修南海普陀山志》刊印于乾隆五年(1740),也就是说17世纪普陀山已经引种番薯,到18世纪中期已经广为种植了,这也侧面说明普陀山人口在清代有大量增多的趋势,对于番薯的需求量扩大。明末清初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刺激中国人口的增长,普陀山的情况也符合这一规律。
原典纪书局所推出的古籍善本《重修南海普陀山志》来自日本内阁,原为昌平莲池夜月坂学问所收藏。此书图文并举,总览《山图》后,附有千步金沙、华鼎云涛、宝塔闻钟等自然人文风貌。与此同时不乏法税、流寓等社会风俗,史料价值值得重视,对此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地方史以及中国历史的更好认识。最末兼以普陀歌咏、诗赋点缀,为读者生动呈现了普陀“南海圣境”之风光。
作者简介:
许琰 ,字保生,号瑶州,清代同安县董林后浦人。清雍正五年(1727)中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官知县。性情傲岸,不愿随俗,弃官飘游四海。返乡后,闭门谢客,作诗自娱。著有《玉森轩稿》、《鳌峰近咏》、《普陀山志》等。
版本介绍
日本内阁文库藏清乾隆五年序刊本,20卷4册
原典纪书局可为书友提供各种珍稀古籍的宣纸线装、道林纸平装(胶装)本及电子版。
上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图文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或咨询古籍善本、中国古画高仿复制定制、图书代理出版,欢迎关注原典纪书局。